氣候變遷下全球暖化加劇,近年夏季不斷創新高溫紀錄,伴隨著更加頻繁的野火肆虐,危及環境與人類生命安全。能否及時偵測與撲滅野火成為重要課題,有哪些科技能幫助我們即時偵測野火,他們的優缺點與未來展望又是什麼呢?
環境也有「DNA」?eDNA 的發展不僅降低生態普查所需的時間及人力成本,也讓公民科學得以推廣,在生態系統受到人為氣候變遷衝擊的今天,eDNA成為生態保育的一大助力。
為了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歐盟在今年3月通過了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法令。這項法令看似為淨零目標帶來一大躍進,但德國在立法過程要求必須保留使用e-fuels車輛的豁免權,引發不少爭議。
豆類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蔬食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來源。豆類種類繁多,其中比起可能牽涉到毀林問題的黃豆,豌豆其實對環境更友善,不僅能改善土地肥力,還能適應乾旱氣候。近年有科學家培育出沒有「豆腥味」和毒素的豌豆品種,讓這種營養又環保的食物,可以受到更多人喜愛。
建築物消耗全球能源占比超過40%,改善房屋的能源效率已刻不容緩,同時,為了因應極端氣候與淨零趨勢,許多科學家開始投入研究,希望能打造出更節能減碳的房屋,許多新型科技紛紛應運而生,包括能模擬天氣的巨型實驗室,以及可偵測耗能的熱成像衛星。
巴拿馬運河一直是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道。然而,即使處於熱帶雨量豐沛,但巴拿馬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極大,不只調節運河水量的人工湖水位大幅下降,迫使巴拿馬當局祭出限縮船班等措施,也衝擊與巴拿馬的航運經濟,影響當地生態及民生用水。
氣候變遷對人類的衝擊方方面面,甚至也影響到棒球場上的全壘打數。4月一份最新研究便指出,暖化使得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全壘打數增加,到了2050年,每年將有大約192支靠暖化「助攻」的全壘打。
全球約10%的高收入人口,製造了近一半的碳排放量,中低收入的人口卻是主要的氣候受災戶。他們的歷史碳排放較少,卻更常因氣候災難失去生計、家園與親人。這樣的「氣候不平等」不只存在國與國之間,也在各國國內體現。
“能源價格的咄咄逼人,迫使各國搬出「提升能源效率」這項荒廢許久的工具,使能效投資迎來一波高潮。但IEA提醒,往後每年仍須投入1.5兆美元,讓能源密集度持續改善逾4%,才可能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
踏上埃及之前,不同於過往旅行經驗,從機窗外向下盡是一片漆黑,像是提醒所有與會者今年氣候峰會的主題: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由134個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G77)正面質詢已開發國家,不讓氣候賠償僅停留在對話階段、而是展開具體行動 !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6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