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blog

全球每年製造4億噸垃圾 對抗塑膠汙染仍須努力

2023/07/03 林蓉

世界環境日已屆50週年,今年主題聚焦於塑膠汙染的解決方案,然而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塑膠垃圾,卻只有不到10%被回收。人均塑膠垃圾製造大國前三名則依序是美國(每人每年130公斤)、英國(每人每年98.7公斤)、南韓(每人每年88.1公斤)。

為提升全球的環境意識,聯合國將每年6月5日制定為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今年恰逢50周年,聚焦於塑膠汙染的解決方案。同時聯合國環境大會也在研擬對抗塑膠汙染的「全球塑膠公約」細節,預計於明年(2024)年底完成協商。

根據塑膠濃湯基金會(Plastic soup foundation)的報告,人類歷史上所使用的塑膠逾半都是2000年後所生產。按照目前的趨勢,到了2050年,塑膠產量將是2019年的四倍以上。


全球每年塑膠生產量 。圖片來源:Plastic Soup Foundation

塑膠汙染不分海陸 更反映社會不平等

每年超過半數的塑膠垃圾最終進入湖泊、河流、海洋。塑膠在降解過程中,不少變成長度小於5 毫米的塑膠微粒,影響整個生態系。每年有逾半塑膠流入海中,被浮游生物、魚類誤食,毒素在食物鏈中不斷累積,最終進入人類腹中,甚至出現在人類新生兒體內,除了影響內分泌、更有致癌可能。海洋生物因塑膠垃圾窒息死亡、或是胃裡有太多塑膠而無法進食。甚至陸上野生生物如大象、長頸鹿、野牛等,也會誤食塑膠。

 


各國塑膠垃圾量全球排名。圖片來源:Plastic Soup Foundation

塑膠汙染也反映了社會不平等的現況。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報告,塑膠生命週期的關鍵環節如精煉石油、製造塑膠製品、丟棄與掩埋等,往往發生於貧窮社區,造成當地空氣、土地、水的汙染。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耐斯勒鎮(Nestled)為例,自1960年代起,大量塑膠產業與石化產業進駐,大量排放有毒物質。居民的罹癌率為全國平均的50倍。該社區超過60%人口為非裔,且多為低收入族群。

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的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人均塑膠垃圾製造大國前三名則依序是美國(每人每年130公斤)、英國(每人每年98.7公斤)、南韓(每人每年88.1公斤)。工業國家製造了多數的塑膠垃圾,卻是相對貧窮的國家在處理。2019年,歐盟每個月出口約15萬噸的塑膠垃圾到國外。馬來西亞當年度卻從國外進口了超過全國可回收的塑膠垃圾量(約1.6倍)。雖然於2021年生效的巴塞爾公約 (Basel Convention)嚴格限制簽署國出口塑膠垃圾,美國與部分工業大國仍忽視此協定持續出口。


塑膠生命週期的關鍵環節如塑膠的生命週期中的精煉鍊石油、製造塑膠製品、丟棄與掩埋等,往往發生位於或鄰近貧窮社區。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對抗塑膠汙染,各國與企業有何行動?

為解決塑膠汙染,「源頭減量」在世界各國蔚為風潮。早在2007年,肯亞與烏干達開始禁用一次性輕型塑膠袋。至2022年,全球已有99個國家實施類似的塑膠袋禁令。歐盟於2021年更進一步禁用免洗塑膠餐具,如塑膠吸管、棉花棒、刀叉等。法國政府更是對外宣布,2040年前,要讓一次性塑膠全面消失。台灣則自2000年初開始對塑膠袋收費,從逐步限用到2030年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

研究顯示,塑膠禁令能明顯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美國加州的禁令讓塑膠袋用量減少了近70%,甚至只是針對塑膠袋課稅,各國用量都顯示大幅減少。

除了減量,部分國家開始鼓勵回收塑膠的使用。印度在2000年代初開始實驗以回收塑膠打造公路,並於2021年落成首座塑膠公路。美國缅因州於2021則正式通過「生產者責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相關法案,要求消費性塑膠製品的製造商,必須負擔回收成本。歐盟更在2018年宣布將打造世界第一個循環塑膠經濟的市場,從塑膠整個生命週期下手、源頭減量並大幅提升回收率。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做得更多來減少塑膠垃圾。例如隨身攜帶購物袋、環保杯與環保餐具或是使用租借系統、減少購買瓶裝水、以內用取代外帶、抵制過度包裝的產品等,都能減少每個人的塑膠使用量。

 

參考資料

UNEP(2023年2月2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2023 to be hosted by Côte d’Ivoire with a focus on solutions to plastic pollution

UNEP(2023年2月2日),Visual Feature | Beat Plastic Pollution

UNEP,UNEP Report: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acts of Marine Litter and Plastic Pollution

World Environment Day

眼底城事(2022年7月11日),政策失靈?我國限塑政策哪裡出了問題?

環境資訊中心(2023年6月14日),卯上台塑的女人們 高曼環境獎得主專訪:「台塑,這裡不歡迎你」

林蓉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德國科隆大學社會所碩士。在德國求學與就業多年,專攻能源領域的社會議題、公民參與與國際環境政治。專業領域外也對性別議題、去殖民化與族群政治很有興趣。下一步人生目標是在德國搬入有大陽台的公寓種空心菜。

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