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天堂」紐西蘭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又有政治穩定及資訊安全等優勢,微軟、亞馬遜等大企業都來此興建資料中心。然而,日漸攀升的AI用電量,可能連紐西蘭的再生能源也不敷使用。

微軟在紐西蘭蓋資料中心。圖片來源:microsoft
紐西蘭南島得天獨厚的高山與峽灣地形,是發展水力發電的優渥條件。北島陶波火山群更擁有多座地熱電廠,發電穩定、不受氣候影響。根據統計,2024年紐西蘭水力發電占53.5%、地熱發電19.9%、風力發電8.9%,光是再生能源占比就超過85%,天然氣和煤則約14.4%。

紐西蘭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圖片來源:100% pure new zealand
豐富的再生能源吸引企業與資料中心進駐。在紐西蘭興建資料中心的微軟,與Google共同推動「逐時再生能源憑證交易」,透過逐時配對供需,確保供應穩定,還有助儲能與彈性發電的融資與規模化。即將在奧克蘭投資資料中心的亞馬遜,則主張減排效益才是重點。
然而,綠能再多,可能也禁不起AI日夜使用。根據紐西蘭國家電網營運商Transpower去年底發布的報告估計,資料中心未來可能新增約5000 GWh的用電需求,相當於國內最大的用電大戶紐西蘭鋁業(NZAS),也就是超過 70 萬戶紐西蘭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
今年10月初,由紐西蘭政府委託經濟顧問公司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的電力市場改革報告示警,「現行電力市場無法負擔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新增的需求」。報告強調,除非政府採取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先解決供電安全、枯水期水力發電量不足時面臨的供電風險,並確保「可供調度且相對穩定」的充足電力,否則現行制度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2024年,紐西蘭受乾旱影響,去年1至7月的水力發電量創下近十年最大降幅,與此同時,同期的化石燃料發電量則創下三年來新高。水力發電占了紐西蘭全國發電量的一半以上,紐西蘭電力管理局(EA)表示,在不下雨的情況下,全國的水力發電可以撐大概三個月。水力發電量不足,加上風電發電量尚未到位,連帶而來的是飆升的電價,去年7~8月,紐西蘭的批發電價上漲了約2.6倍。
奧克蘭獨立智庫美信研究所(Maxim Institute)研究員斯克里姆傑(Thomas Scrimgeour)指出,紐西蘭或許握有全世界都需要的再生能源,但這樣下去可能不敷使用。另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也指出,一份全天候綠電的企業PPA(購電協議)成本高昂,每MWh成本超過200美元,多數企業無力負擔,即使是企業巨頭也開始尋求其它非化石燃料的供電方案,例如小型核電(SMR)。
資料中心廣建,能源需求急遽攀升,當綠能無法即時擴充,不只企業另謀他方,紐西蘭亦不得不重新思考:核能,真的是敵人嗎?
被譽為「無核家園」的紐西蘭,其反核立場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法英在太平洋頻繁的核武測試。1954年美國核武試爆,附近一艘日本遠洋漁船「第五福龍丸」號全員核輻射中毒,太平洋國家開始意識到核試的健康風險。1957年,紐西蘭在太平洋沿岸設立監測系統,發現輻射落塵不僅會污染農產品,亦會在生態鏈中累積,危害健康。

1976年紐西蘭反核團體反對美國核武軍艦靠岸。圖片來源:NZ history
1987年,紐西蘭通過《無核區、核武裁撤及軍備管制法案》(New Zealand Nuclear Free Zone, Disarmament, and Arms Control Act),奠定其反核立場。雖未明文禁止核電,但在此之後,反核在紐西蘭的地位已經非同小可。
今年8月底,紐西蘭優先黨(New Zealand First)副黨魁兼天然資源部長瓊斯(Shane Jones)在黨內主張重新討論將核能納入國家能源結構,以提供「更安全且負擔得起」的能源。
斯克里姆傑表示,「要有領導者勇敢跨出這一步」。他認為,小型核電(SMR)和核融合技術,是紐西蘭可以期待的核能發展。相比傳統核電,SMR的體積只有十分之一,安裝速度更快。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SMR能併入電網或獨立運轉,解決偏遠地區供電問題,亦能作為緊急備用電源,取代柴油發電機。而核電技術方面,若使用不會產生核廢料的核融合,「紐西蘭人應該會喜歡。」奧克蘭大學博士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說。
事實上,新創公司OpenStar正在首都威靈頓打造核融合,此舉讓紐西蘭躋身國際核融合能源競賽之列。該公司捨棄傳統的托卡馬克結構,使用高溫超導技術,目標2030年將商業化核融合反應爐推向市場——但也可能不會,畢竟核融合是這麼難以突破。
Openstar 核融合反應爐介紹
縱使民間開始討論核能的各種可能,政府仍少有作為。相比於世界各國的核能復興腳步,紐西蘭政府對化石燃料的接受度更高。今年7月,紐西蘭開放探勘近海石油與天然氣,瓊斯表示,未來十年,天然氣將在紐西蘭的能源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會運用本土資源,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或許,紐西蘭短期內不會擁抱核能,但在全球減碳共識下,如何在能源政策與環境正義間取得平衡,將開啟下一場社會辯論。
參考資料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0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