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中充斥著花卉,從婚喪喜慶到人情送禮、感情表達都有其蹤影,不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朵花可能要遠渡重洋才可以抵達收禮人的手上,這其中又有多少碳排放呢?
魚市場、餐廳每天丟棄成千上萬的廢貝殼,不少研究人員已看到它的潛能,做成創新的多孔隙混凝土,不僅減少了垃圾,改善了淹水,也降低了建材的碳足跡。
隨著氣候危機重塑產業,愈來愈多學生開始尋求永續相關的職場。華頓商學院的「環境、社會與治理」才推出第一年,就成為院內的第六熱門,柏克萊、耶魯、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也紛紛推出MBA與環境碩士的雙學位課程或證書。
隨著川普上台,美國反ESG運動與綠色倒退似乎越演越烈。不論是制度化、商業投資到實踐過程,ESG治理都存在高度複雜性和爭議,特別是在與當地經濟利益或政治意識形態常常發生衝突的地區,ESG主導投資的措施不斷受到質疑。全球企業與ESG投資機構是否正在走回頭路?
COP30即將於11月10日~21日在巴西雨林城市貝倫舉辦。《巴黎協定》規定締約方必須每五年更新一次國家自定貢獻,最新版NDC(NDC 3.0)原應在今年2月10日繳交。但截止前,只有13個國家按時提出了NDC 3.0,這意味著高達95%的國家錯過了時辰,無視於規定。
阿拉斯加白令海過去以雪蟹捕撈季聞名,但近年來在氣候變遷下,有數十億雪蟹因為海水升溫而餓死,以雪蟹產業維生的聖保羅島因此陷入經濟困境。科學家近期更警告,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可能提早崩潰,進一步衝擊已經蕭條的阿拉斯加漁業,當地社區經濟恐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廚餘中約有一半為可食用卻被拋棄的食物,食物浪費代表著對農業與水資源等不必要的消耗,同時增加了碳排放,在法國,除了多份對抗食物浪費法案相繼出爐之外,許多商店與餐廳也絞盡腦汁,從隔夜麵包、驚喜餐盒到醜蔬果,發展出創新的商業模式來對抗糧食浪費。
在全球化的快時尚產業中,南亞的棉農和東南亞的製衣工人,正面臨極端高溫的惡劣工作環境。這些由血汗交織的成衣,大多成為廢棄衣物,大量流入非洲,在當地引發環境和社會問題。
坐落在英國伯明罕西南方的坦伯里威爾斯(Tenbury Wells)是個歷史悠久的小鎮。這裡青山綠水,以盛產啤酒花和蘋果聞名,曾被維多利亞女王譽為「果園中的小鎮」。然而,近年頻繁且嚴峻的洪水威脅,可能讓這座迷人小鎮淪為英國第一個因氣候變遷而荒廢的社區。
歐洲的冬季寒冷,許多住家都設有暖爐,然而,房屋、管線老舊、房屋建材絕緣差,可能讓產生的熱能無法待在室內,造成能源的浪費,並帶來高額的家庭支出及超出預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