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似乎變得越來越長,日本許多企業開始提倡,一年不再只有四季,應該在夏、秋之際新增「猛暑」,改成一年五季。「猛暑日」是日本氣象廳在2007年新增的預報用語,意指當日最高氣溫超過35℃,民眾需要留意中暑,原本應該是新概念,現在卻成了夏季的常態。光是今(2025)年8月,東京都的猛暑日就達到18天,更一度連續10天出現「猛暑日」,刷新最長的連續紀錄。回顧日本過去8月最高平均氣溫,1975年到2003年間還會在30℃以下,但這5年都落在31.6-34.4℃,足見近年日本夏季有多炎熱。
鳥類如何適應都市叢林,一直是動物行為專家關注的核心議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許多鳥類與猛禽正逐漸適應都市環境。美國田納西州大學、研究動物行為的助理教授迪內茨(Vladimir Dinets)發現,他家附近有隻庫柏鷹,甚至能精準掌握紅綠燈和車流的變化,調整出擊時機!
當自行車日益風行,荷蘭的「保護式十字路口」也逐漸被北美各大城市採用,這項設計不僅能促使駕駛減速慢行,大幅降低交通事故,也能讓騎自行車成為一項更舒適的體驗。
在台灣,大家都是吃米長大的,但是我們很少會關注稻米中的砷含量。水稻栽種過程中會吸收土壤中的砷,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全球暖化下,稻米中的砷含量可能會變得比以往還要多。另有抽驗調查發現,美國市售米的砷濃度高於嬰幼兒建議上限值,引發關注。
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平均海拔僅2公尺,近95%的國土有機率在本世紀末以前被海水淹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氣候變遷沉沒的國家。提早準備,吐瓦魯宣布將成立全球第一個「數位國家」;同時,澳洲與吐瓦魯於2023年底簽訂《好鄰聯盟協定》,推出全球第一個氣候簽證。目前已有超過八成的吐瓦魯公民申請,凸顯居民對氣候變遷搬遷的迫切需求。吐瓦魯的遭遇,會是全球未來的第一個氣候災難預告片嗎?
氣候災難一再重創全球經濟,本就財務困窘的國家更是深受其害。然而,傳統風險評估模型難以呈現各國面對氣候衝擊的真實處境。為此,美國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推出「氣候融資脆弱指數」(CliF-VI),將債務、儲備、治理能力等列入評估,更貼近國家因應氣候風險的真實能力。根據這份指數,全球有超過20億人居住在氣候「紅區」,其中有許多非洲國家的高風險多因債台高築,賽普勒斯及烏克蘭則因地震與戰爭名列其中。
近幾年台灣的音樂活動蓬勃發展,戶外音樂祭遍地開花,吸引許多樂迷一同參與。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來參一腳,2024年原訂在台南舉行的浪人祭因颱風侵襲而部分取消;前年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匹茲堡的戶外演唱會上,更有17人因熱傷害送醫,顯示氣候危機已成為主辦方、樂團和觀眾不可迴避的挑戰。
2025年6月,西歐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這使勞工面臨嚴峻挑戰。國際勞工組織警告,全球約24億勞工暴露於極端高溫下,對身心造成巨大影響。面對頻繁的熱浪,歐洲各國如何保障勞工安全?
今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英國正值熱浪來襲,開幕日32.2℃高溫,創下溫網有史以來新高紀錄。觀眾席上的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等名人手裡握著小電風扇,被鏡頭捕捉下來,成為話題主角。但當夏季過去,明年凱特布蘭琪還會拿著同一支手持電風扇出現在螢光幕上嗎?或許無法確定,但隨著氣溫連年攀升,手持電風扇這類「快科技」(FastTech)產品的需求正在急遽攀升。
減碳之餘,建築該如何兼顧生態?LEED綠建築最新版(LEED V5)於今年4月更新上路,這次改版聚焦在減碳、生活品質與生態。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建築顧問公司Branch Pattern成為美國首個通過LEED V5 O+M白金級認證的建築,除了透過加裝光電模組,還增設了防窗殺的措施, 是什麼原因影響了綠建築的變革?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