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式快炒到西式餐點,從餐廳料理到簡單的三餐,瓦斯爐具正面臨挑戰!為實現淨零碳排,許多地區正推動淘汰天然氣設備、轉向電氣化。如何降低高昂的設備成本,並且維持料理的獨特風味?這趟轉型之路充滿挑戰與契機。
2023年茂宜島大火,乾旱、易燃植被和強風等因素交互作用,火勢猛烈,百人罹難、上千人撤離家園。這場世紀災難過後,夏威夷決心加強防護,因而通過全美第一個為抵禦氣候災害而生的「綠色住宿稅」,這個決定會獲得觀光客支持,或是嚇跑觀光客,仍是未知。
法國時間13日的傍晚,尼斯港船隻的鳴笛聲響起,為期五天的聯合國海洋會議(UNOC3)劃下句點。大會期間,核准《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的國家快速增加。在國際動盪分裂與不安的年代,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條約往前跨一大步,已是難得的好消息。
聯合國海洋大會正於法國尼斯舉行,10日有超過90個會員國共同簽署《尼斯覺醒行動》(The Nice wake up call for an ambitious plastic treaty),支持通過全球塑膠公約談判,解決塑膠污染問題。聲明內容指出,8月5日至14日於瑞士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延長談判,《尼斯覺醒行動》應作為推進談判的地板,而非天花板。
第三屆聯合國海洋會議(UNOC3)9日在法國南部的尼斯登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宣布,《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完成核准程序的國家已達50國,加上承諾的國家,條約生效「已成定局」。這將是第一個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且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條約。
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首度超過工業化前水準1.5°C目標,敲響了氣候危機的警鐘。兩篇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儘管突破這個「危險臨界點」值得警戒,但這絕非終點,而是重新審視氣候行動方向的起點。
海洋覆蓋了地球七成面積,全球1/3的人仰賴海洋維生,但氣候變遷、海洋污染等多重威脅,正讓海洋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據估計,全球六成的海洋生態系統已遭到破壞、退化且難以復原,到2100年,甚至有過半的海洋物種將面臨滅絕風險。
最新研究發現,北京孕婦和新生兒體內的鋰濃度高得驚人,甚至是其他城市的20倍以上,來源卻無法追溯。專家懷疑可能跟當地盛行的鋰電池產業有關,特別是中國的鋰電池回收率太低,可能讓鋰滲入大環境,進而影響胎兒健康。
你平常會使用共享單車嗎?在台灣,YouBike早已成為都會區民眾無碳排移動的選項,除了常見的共享單車,近年共享電輔車也悄然興起,讓使用者可以甲地租、乙地還,現在不只雙北,彰化、雲林、台南等地都有不同的共享電輔車品牌營運。
氣候變遷下,如何讓建築、城市變得更節能、更環保,甚至具備調適和抵禦氣候變遷的能力?數位孿生或許是個解方,這項技術能為實體建築、甚至整個城市創建可同步的虛擬分身,即時呈現溫度、能耗與碳排等數據並自動優化,幫助建築更節能、都市更宜居,甚至提前預測災害風險,協助救援。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