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熱島效應,「屋頂」被視為打破空調與室外溫度惡性循環的重要工具,然而,政府大力推廣的冷屋頂、綠屋頂與太陽能屋頂,究竟哪個最有降溫效益?
魚市場、餐廳每天丟棄成千上萬的廢貝殼,不少研究人員已看到它的潛能,做成創新的多孔隙混凝土,不僅減少了垃圾,改善了淹水,也降低了建材的碳足跡。
隨著氣候危機重塑產業,愈來愈多學生開始尋求永續相關的職場。華頓商學院的「環境、社會與治理」才推出第一年,就成為院內的第六熱門,柏克萊、耶魯、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也紛紛推出MBA與環境碩士的雙學位課程或證書。
戴上安全帽,多名小學生興高采烈地踏上單車,他們不搭校車也不請爸媽接送,而是沿著特定路線、浩浩蕩蕩地騎往學校。這是國外一種名為自行車巴士的通勤方式,讓小孩們可在約定時間、路線中組成自行車隊,不僅能在上學路上享受騎車樂趣,也讓永續交通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七成以上的勞工面臨職場熱傷害的風險。全球夏季溫度年年遞增,究竟該如何應對職場高溫風險?美國正在擬定新法、中東的阿聯、亞洲的印度又有哪些因應之道?
長期以來,煙火一直是眾多大型慶祝活動的壓軸首選,然而它對環境的污染不容小覷。在環保意識抬頭下,無人機表演、雷射燈光秀、光雕投影秀等,已然成為日益風行的替代方案。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逐年上升,加上部分城市下陷,已讓全球多達570個沿海城市面臨前所未有的洪災命運。究竟要如何防患於未然?或可參考威尼斯與鹿特丹的作法。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在減碳不力的情境下,到了2100年,全球適宜戶外活動的天數將有重大改變,低緯度國家的舒適日子恐大幅減少;反之,高緯度國家有機會吸引更多觀光客造訪。
最近一份報告指出,炎熱天氣恐怕為未來的夏季奧運畫上休止符——因為健康風險,戶外體育賽事不再可能在夏季舉辦。
氣候長是近年新崛起的熱門公職,包括紐約、丹佛與波士頓,都在近年開創這項新職務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議題。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