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blog

極端氣候打亂播種節奏 各國農民如何把希望種進「耐氣候種子」?

2025/10/27 王怡棻

氣候變遷下,高溫、暴雨、乾旱加劇,世界各地的農業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培育能適應變化的耐氣候種子,成為糧食組織的重要目標。

印度是全球主要的稻米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照片來源:debjanixyz/Pixabay

在印度南部村莊Rayanpet,種植水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我們以前知道什麼時候下雨,下多久,然後可以根據情況播種,」 16年前開始務農的退伍軍人瑞迪(P. Ravinder Reddy)無奈表示,現在天氣難以預測,不是雨水太多,就是完全乾旱,導致種子常常沒辦法發芽。

瓜地馬拉西部山區的托馬斯(Feliciano Perez Tomas)對此感同身受。他們家族世代在山區種植玉米,但近幾年收成愈來愈不穩定。「以前是3月下雨,我們都在那時候播種,但現在2月就開始下雨,天氣也更冷,」42歲的托馬斯感嘆,他們非常努力工作,收成卻很少。

耐氣候種子:全球農業關鍵轉捩點

《美聯社》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印度有近1.2億的農民受到不穩定降雨、氣溫上升,與病蟲害侵擾的威脅。氣溫上升對收成的影響尤其明顯。美國太空總署(NASA)2021年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期刊上發表的預測指出,僅因氣溫上升一項因素,全球玉米產量就會下降24%。此外,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24年的報告,目前全世界已有1.4億公頃的耕地受鹽鹼化影響,約占全球農田的10%,更有十億公頃正面臨鹽鹼化風險。

全球農業正處於關鍵轉捩點,培育耐氣候種子是許多國家仰賴的應對方案。比方說,盧安達農業部在2023年聯手國際種子聯合會(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農業非營利組織Fair Planet,和當地種子公司合作的「種子韌性計畫」(The Seed Resilience Project),讓農民能取得更多耐氣候種子,進而提高農作產量。這項計畫從苗圃階段開始,研究人員會追蹤發芽率與幼苗生長狀況。

根據Fair Planet在盧安達收集到的數據,自農民試種這些耐氣候種子,番茄產量已經達到全國平均產量的八倍以上。高麗菜產量也從每0.1公頃1400公斤增加到7000公斤,成果斐然。

非營利組織Fair Planet與種子公司合作,讓各地小農能取得更多耐氣候種子,進而提高農作產量。照片來源:擷取自Fair Planet Facebook

不再怕天氣難以預測

「我們確實需要這些種子來應對全球暖化帶來的多重問題,」新德里印度農業研究所前所長辛格(Ashok Kumar Singh)表示,過去十幾年,在聯邦農業部的資助下,該所已經培育了2000多個耐氣候種子品種。印度聯邦政府也宣布,會確保接下來的季風雨季(kharif)或冬季時,全國至少有1/4的稻田改種耐氣候種子。

在烏干達,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全球育種負責人穆坎庫西(Clare Mukankusi)博士也致力於開發具有調適氣候能力的新豆類品種。她在烏干達各地奔走時,常聽到農民抱怨雨水不是來得太早,就是來得太晚,以致於難以掌握播種時機。

為了對抗難以預測的天氣,農民需要生長速度更快的豆類,即使生長季節縮短,也有機會存活下來。穆坎庫西正在研發一個新品種,豆子只需要兩個月就能成熟,過去往往需要三到四個月。他的實驗室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種的豆類,有些抗病蟲害,有些耐旱耐熱,有些則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些能在貧瘠的土壤成長。她會挑選兩種不同特質的豆類進行雜交,然後培育出新的品種讓農民試種。

「這些作物不再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烏干達農民珍妮佛表示,「正是因為這些改良後的種子,我們得以豐收。」

參考資料:

 

王怡棻

旅居美國愛達荷,擁有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歐美甚至中東。負責美國地區採訪,譯作甚豐,近期譯作包括《巨頭的詛咒》等。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

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