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颶風、野火、極端高溫愈來愈頻繁,氣候風險分析機構估計,到2100年全球每12家醫院中就有一家因極端天氣面臨關閉的風險。為了避免營運中斷,醫院紛紛尋求因應對策。
去年9月,海倫颶風(Hurricane Helene)侵襲美國,田納西州尤尼科縣醫院被洪水圍困,多名醫護與病患爬上屋頂等待救援。照片來源:擷取自Tri-Cities Weather & Alert Crew《X》
「時間來不及了,快點!快點!」兇猛的風暴帶來大量雨水,積水快速上漲,轉眼間就淹沒了醫院外的道路與停車場。
去年9月的海倫颶風(Hurricane Helene),讓美國田納西州的尤尼科縣醫院(Unicoi County Hospital)被洶湧的洪水包圍,50多名醫院工作人員被迫爬到屋頂避難,等了數小時才等到直升機來救援。
無獨有偶,洛杉磯肆虐的野火讓該地區多家醫院不得不關閉門診。米爾頓颶風(Hurricane Milton)撲向佛羅里達時,超過400家醫療機構被迫緊急疏散,包括20所醫院。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極端高溫、洪水、颶風、野火日趨頻繁,直接影響到醫院的救護工作。根據氣候風險分析公司XDI(Cross Dependency Initiative)的報告, 1990年至2020年間,氣候變遷已使醫院受損風險增加41%。如果持續惡化,估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每12家醫院中就有一家須面臨全面或部分關閉的風險。
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2024年報告也指出,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有近1500家醫院位於低窪沿海地區,長年面臨颶風與洪水的威脅。
海倫颶風重創美國東南部數個州,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襲捲美國本土第二致命的颶風。圖為重災區之一的北卡羅萊納州。照片來源:NCDOTcommunications/Flickr(CC BY 2.0)
面對愈來愈嚴峻的極端氣候威脅,醫院的積極應對已是刻不容緩。
2012年,桑迪颶風不只導致紐約市大規模斷電,引發的洪水也淹沒了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備用發電機,醫院被迫疏散200多位病患,發電機與其他設備嚴重損壞,導致醫院被迫關閉。
歷經此劫,管理層痛定思痛,大刀闊斧進行改造、設置各種預防措施,不但在院區周邊與大廳入口安裝了可升降的鋼鐵防洪堤;也把發電機與重要醫療設備移到高樓層,並採用有如潛水艇的厚重防護門,以避免洪水滲入。
在風災頻仍的紐奧良,奧克斯納健康中心(Ochsner Health)甚至建立了一支有八艘平底船與八輛高水位卡車的車隊。這些高大卡車能在幾英呎深的水中行駛,緊急狀況發生時,可以使用這些交通工具接送醫護人員、移轉病人,進行營救或是運送物資。
奧克斯納健康中心甚至挖掘了水井,為暖氣與空調系統供水,以防城市供水受颶風影響而中斷。「暴風雨日益頻繁,我們在惡劣天氣下必須維持服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奧克斯納健康中心安全與應急準備主管杜普伊斯(Mark Dupuis)坦言。
在欠缺資源改善硬體的奈及利亞,則是用遠距醫療進行補強,幫助因為洪水無法前往醫院就診的病患,以虛擬的方式取得醫療服務。而供水不穩定的越南,鄉村醫院也發揮創意,利用雨水收集儲存系統、過濾鹽水等方式,解決水資源問題。
印度則是利用太陽能發電來避免暴雨導致多天停電的影響。世界資源研究所印度分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India)已經在全印度三個州的26家鄉村醫院安裝太陽能板,協助救助50萬位可能無法獲得可靠醫療服務的患者。
紐約的盧爾德醫院(Lourdes Hospital)安裝了可自動升起的防洪牆,讓醫院在災時能抵擋洪水。照片來源:Flood Break
當氣候風險一再升高,許多醫療機構已有共識要建立互助合作網路。比方說,華盛頓州與奧勒岡州的大學醫院系統建立起協調中心,彼此互相幫助,緩解緊急情況下社區的高照護需求。
此外,防災演習也變得更加重要。以龍捲風頻繁的奧馬哈市為例,內布拉斯加州醫學中心為了應對風災,加入了更縝密的緊急天氣應變計畫,像是病人移轉的順序、每個工作人員扮演的角色,甚至把醫院管理人員綁在滑橇式擔架上,練習快速撤離。
「各種惡劣天氣事件增加,使每個人都更加意識到做好準備的必要性,」內布拉斯加州醫學中心應急管理執行主任施維德海姆(Shelly Schwedhelm)說。
WRI協助在印度和肯亞等農村地區的醫療院所建置光電板,以幫助醫療設備穩定供電。照片來源: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