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循環差距報告」出爐,再次強調全球應作出更積極的循環經濟行動,透過改變「遊戲規則」,例如新的經濟指標或政策及財稅資金等政策,影響經濟模式。即使現在全球循環經濟討論度倍增,但實際占比卻滑落,且全球經濟物質消耗總量不減反增,過去五年裡全球就消耗超過5000億噸材料,相當於整個20世紀的消耗總量,實為驚人。
「國際無車日」源於降低都市汽車帶來的空氣與噪音汙染,而今隨著人本交通觀念、降低運具碳排放量與降低能源依賴等論述,讓無車意識於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出現了全美第一個「無車」的住宅區專案,今年將迎來首批入住居民。本文以塞車費與無車社區等案例,反思我國「無車」的可行性。
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今年6月來勢洶洶的熱浪,被命名為Yago(西班牙語,男性名)[1]。隨著熱浪變得更加頻繁與強烈,致災程度不亞於颱風,各國政府不得不正視。有的國家透過為熱浪命名,希望讓民眾意識到熱浪不再只是一個偶發或反常的現象,而是應積極正視、預防及應對的天然災害。
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六月提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五項修法草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這項新規:「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立法的主要參考對象,即為德國柏林的作法。
全球COVID-19疫情雖然尚未緩解,但部分國家已微解封、甚至全解封,並陸續開放邊境,嘗試與病毒共處。這對於暗淡兩年多的觀光旅遊業而言,就像是一道曙光,期待疫情過後回歸熱絡的觀光旅遊與「正常」的經濟型態。
過去遮陽帽、袖套、遮陽傘是女性為了防曬美白的裝備,然而近年陽光毒辣的程度,讓這些商品變成外送員、勞工們的必需品。
歐盟的建築能耗占能源總消費量的40%,執委會訂下2030年前翻新3,500萬棟建築的目標,規劃投入910億的億振興基金,進行建築綠色轉型。台灣住宅平均屋齡29.8年,建物內的家電及建材老舊過時,現行的《能源管理法》和地方政府的獎勵措施,還無法有效透過控制建築能耗來提高能源效率。台灣公部門除了可帶頭進行建築翻修與節能作為模範外,應訂定明確的建築減碳時程。
台大風險中心於四月發表《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報告書,盤點「氣候風險」、「經濟與轉型風險」與「氣候變遷衍生之系統風險」三大面向,期望以此掌握整體現況,建立清楚的氣候治理路徑。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