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市場這15年來,對於對能源與重工業減碳已有一定成效,碳關税將與碳交易市場政策掛鉤,對進口高排放產品徵稅,有助於境內廠商提升競爭力"
2021年4月歐洲議會高票批准「碳邊境調整機制 (圖片來源 John Englart (Takver))
2021年4月初,歐洲議會以壓倒性高票批准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設立,又稱「碳邊境税」或「碳關稅」,計劃在兩年後(2023年)1月1日開始對進口歐盟的貨物徵收碳稅。
該機制主要在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也就是在溫室氣體強制法規下,部分高碳排企業為了逃避管制,而將工廠轉移至法規較寬鬆的地區,這樣一來,實際的總量並沒減少,只是換個地方排放罷了。
由於歐盟已在2005年設立了碳交易制度(EU ETS),境內約一萬兩千個高污染能源與工業設施都受到規範。這項管制目前已有超過15 年的歷史,對於能源產業跟高污染產業減排有相當成效,從2012到2020年能源產業約減了43.5%的碳排放,重工業約減了35%,碳市場為歐盟整體排放降低9.7%。歐盟也不斷調高減碳目標,希望在2050年能達到減碳80%且零碳排目標。為了高碳排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以及其他環境法規較鬆散國家生產的高碳產品對歐盟境內廠商產生不公平競爭,歐盟因而規劃了碳關税的政策。
碳關稅之濫觴 始於2010年
碳關税的歷史可回溯到2010年,當時薩克奇政府計劃在法國國內推行「碳稅」,以改變家庭和企業的能源消費習慣,降低對於石化能源產業的依賴;配合國內碳稅徵收,法國政府更計劃對進口到法國的高碳排產品徵收碳關税。
但此政策不論在國內或是歐盟成員國都遭到反對。接近七成的法國民眾不贊成,企業更是表達不歡迎,因為這將導致成本與物價上漲的情況。由於法國在第ㄧ次石油危機後便大力發展核能措施,碳排放較其他依賴石化燃料的歐洲各國來得低,而歐盟關稅措施牽涉到各國的進出口與經濟發,所以歐洲會員國也不樂見此措施,當時的德國環境部長更批評此措施是「新型態生態帝國主義」。
為什麼此措施十年後又捲土重來,並且得到歐洲議會、各國民眾的支持呢?首先,歐盟在這15年來,透過碳市場對能源與重工業的減碳已發揮一定的成效,碳關税將與碳交易市場政策掛鉤,對於進口高排放產品徵稅,將有助於境內的廠商提升競爭力。此外,近年來歐盟民眾對於氣候治理的意識逐漸增強,此點在先前歐盟議會選舉與歐洲各國選舉當中,綠色政黨屢屢獲得勝利便可看出端倪,民眾對於環境措施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最後,雖然歐盟強調資金籌措不是碳關税最主要的目的,但歐盟在2020 年 7 月為應對新冠疫情衝擊,通過了7500億歐元的恢復基金法案,當中碳關税即是彌補赤字的其中一項方案,預計每年可為歐盟籌集50億至140億歐元的預算。
於此同時,歐盟反對的聲音也再次出現,《世界報》經濟專欄作家菲利普・埃斯坎德(Philippe Escande)就批評,碳關税將同時提高歐盟境內碳價 [1],將對商品和供應鏈的價格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可說是對歐盟經濟復甦投下一枚炸彈。
歐盟碳關稅政策不論在國內或成員國都遭到反對 (圖片來源:pblakez)
截至2021年4月底,歐洲議會投票只是邊境稅收計畫漫長道路的開端,目前此決議還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細節方案都尚未確定。歐盟指委會將在5 月23日召開第一次會議,草案預計在今年6月出爐,之後還需經過歐盟27個成員國批准。
碳關稅是否違反公平貿易規定?
此政策的風聲一出,馬上受到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各國大多認為徵收碳關税是變相的「綠色貿易壁壘」,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平貿易下的「非歧視」與「最優惠國」原則,發展中國家更認為這是讓他們為減碳與復甦政策買單,不符合氣候公約中「共同但是有差別責任」的原則。
WTO對此表示,將與歐洲國家合作成立工作小組,審查擬議碳關稅,確保其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且「公平、合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進行視訊通話時提出強力的抗議,抨擊「應對氣候變化是各國共同的責任⋯⋯不應成為地緣政治討價還價的手段,也不應該用來攻擊其他國家,或是加強貿易壁壘。」
歐盟措施預計將免除課徵低度發展國家的產品和已有環境措施國家。有趣的是,其他先進國家,像是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也紛紛表達有興趣設立碳關税。
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也紛紛表達有興趣設立碳關税 (圖片來源:John Englart (Takver)
碳關税上路,台灣是否受影響?
台灣民眾和企業最關心的應該是2023年歐盟碳關税實施之後,台灣與歐盟間貿易或台灣產業鍊是否會受到影響?
答案是:短期內直接影響不大。
歐盟碳關税預計會跟碳交易體系接軌,除了徵收進口稅的價格理論上不會高於歐盟碳交易價格,目前所管制對象也只包含能源以及高排放工業,例如:煉油廠、煉焦爐、鋼鐵廠、水泥熟料、玻璃、石灰、磚、陶瓷、紙漿鋁、石化、氨、硝酸等產業,以上皆非台灣出口歐盟的主要商品。
但是,各國目前都在努力追求碳中和,像是歐盟的2019年11月出爐的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中訂出了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當世界的經濟都在轉型走向低碳經濟,台灣身為減碳的後段班,應盡早規劃,實現零排放的永續發展。
[1]歐盟會議2020年4月初投票通過後,歐洲市場的碳價一個月內已成長超過了兩倍從每噸19月漲到47歐元。分析師預計年底價格可能達到60-100美元。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28/03/15),〈歐盟意見紛歧 法國碳稅方案擱置〉
EURACTIV (16/04/2021), “Chinese president slams EU carbon border levy in call with Macron, Merkel”
Montel (23/04/2021), “Carbon border tax may mirror ETS-EC”
Le Monde (27/04/2021), “ La mécanique de la taxe carbone aux frontières de l’Europe ressemble à une bombe économ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