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WFP,大概是看到糧食背後的「動力」有多大,因而希望WFP透過援助,來增強糧食安全和改善飢餓,使世界更穩定、和平。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世界糧食計劃署」(圖:Nobel Prize官方臉書粉絲專頁)
「飢餓」這兩個字,相對於開發中國家,在台灣是比較少見;反而食物過度浪費、食品衛生安全以及過多熱量攝取,是我們在營養上常見的問題。不過綜觀全球,有將近7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況,這會進階繁衍出營養不良、醫療資源消耗、甚至戰亂等問題。剛好今年COVID-19又爆發,國際糧食供應大洗牌,有些國家有糧食出口禁令,造成國內生產過剩,但國外供給不足的兩極化狀態。
而世界上能夠協助讓糧食分配更平均的權威性組織,莫過於1961年即成立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當時創立目標是為了解決飢餓問題和促進食品安全。今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WFP,大概是看到糧食背後的「動力」有多大,因而希望WFP透過援助,來增強糧食安全和改善飢餓,使世界更穩定、和平。
不過WFP是做了哪些事情,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青睞呢?去年總共有88個國家,且將近1億人口承受嚴重糧食不安全和飢餓問題,WFP非常努力投入供糧行動;而今年Covid-19來襲,讓弱勢族群更暴露在飢餓風險中,WFP也馬上起身應對,降低因飢餓造成戰爭和衝突的機會。
WFP提供糧食給難民(圖2:UNHCR)
這中間有許多國家受到了WFP的幫忙。舉例來說:葉門有將近1000萬人嚴重缺乏糧食,WFP今年每個月都會固定配給糧食給這些人。如果家庭人口平均有6位,他們每個月會得到小麥粉,豆類,植物油、糖和鹽。另外,也有超過100萬的婦女和200萬的兒童有嚴重營養不良的危機,WFP也正在為這些孕婦、哺乳期婦女、5歲以下兒童提供營養支持。整體來說,WFP的介入,確實讓葉門飢餓問題延緩了許多。
回頭看看歷屆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原因,大多都是國家之間達成協議停止戰爭、禁止核武器、爭取兒童教育權等。今年得獎的理由是因為透過充足的糧食改善飢餓的問題,進而阻止戰亂,這代表國際上越來越看到飲食糧食的價值,並非在個人營養層面上,而是會牽動整個社會安全。因此,此獎項帶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省思,那就是愛惜食物、不浪費資源,世界會更好。
幾年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也將「零飢餓」納入其中,台灣雖然少有飢餓問題,但也不能忽視飲食議題。像衛生福利部推廣的三原則:均衡適量不浪費、當季在地品質好、多樣原態少加工,就很實際。為了宣導此觀念,台灣營養師們也努力推廣蔬食、減碳飲食。畢竟說到底,食物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基礎,每個人在飲食上一點點的改變,集結起來對地球的貢獻就很大。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裡有一項就是零飢餓(圖3:UNSDG-2)
【參考資料】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20
Nobel Peace Prize: UN World Food Programme wins for efforts to combat hunger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