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中的碳排,「食」往往被大眾所忽略。台灣近五年在永續飲食上的推廣與日俱增,國外也有研究持續指出永續飲食的重要性。執行永續飲食既不是信仰也不是口號,一餐的改變將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衝擊。202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最新研究,進一步提供依據,讓我們一起詳細了解餐食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2021年五月,台灣爆發社區感染,COVID-19因而進入第三級警戒。比起去年沒有疫苗、沒有足夠的醫材、沒有充足醫療資源的歐美國家,這時的我們已有許多防制措施可以參考,其中也包括了飲食的型態及營養介入。預防醫學、居家輕症以及入院治療等營養挑戰接踵而來,沒有想到的是,此刻許多人已漸漸走向健康與永續飲食的飲食型態⋯⋯
我們吃的一口飯一口肉,不單單只是營養、食品安全上的考量,現在因地球暖化情況已成了「氣候緊急」狀態,而食物相關的碳排放量佔了全球1/4碳排!植物肉可以救地球、保健康嗎?我們來看一下。
今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WFP,大概是看到糧食背後的「動力」有多大,因而希望WFP透過援助,來增強糧食安全和改善飢餓,使世界更穩定、和平。
盤點台灣目前食物浪費的狀況,大約一年有340萬噸的廚餘量(約2267萬個廚餘桶)。若以平均每人每天剩食量來看,就是一盒炒飯的飯盒量,其實還真的不少。
永續飲食的定義,是由「健康」、「經濟」、「農業」、「社會文化」、「地域環境」五大要件構成。事實上只要將食材「因地制宜」和「在地化」,便能輕鬆符合這五大要素。
環保和營養健康是同等重要,因此不能單因為某種食物碳放量高,就堅持不攝取,如此容易在六大類均衡攝取中失衡,而且對人體來說,這六大類當中,沒有哪一類能夠互相取代。
英國飲食協會2018年底發表的工作手冊表示,營養師在對抗氣候變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在2050年以前,地球需要減少70%-95%碳排,才能延緩溫室效應。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