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美國流行樂天后泰勒絲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她是史上第一位單獨獲選的藝人。泰勒絲不僅在流行音樂界備受肯定,事實上,她2022年頻繁搭乘私人飛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位居第一。2023年泰勒絲專機的飛行距離約可繞地球七圈。面對質疑,她購買碳抵換額度,又賣掉其中一台私人飛機,但媒體還是發現她今年的私人飛行累積已經超過20次,且多數航班並非出於工作需要。
自願性碳市場正面臨信譽和品質的挑戰,為了重建信任,國際機構正加強合作,推動通用標準。企業會優先考慮以自然為本或新型的碳移除技術,並重視碳抵換額度的綜合環境效益。有人認為,自願性碳市場面臨萎縮,其實是一種「重組」,更加永續的2024年自願性碳市場指日可待。
碳抵換(Carbon Offset)是什麼? 無論是搭車上班,或是參與一場會議,即使再怎麼環保,日常活動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所謂的零碳,並非零排碳的意思,而是透過減碳計畫來抵銷碳排,這就是碳抵換的概念。
因應全球對碳價的管制,特別是歐盟即將啟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俗稱碳關稅),台灣將於《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以『碳費先行』,並逐步朝向『碳稅或排放交易』的碳定價模式。然而,修法過程中充斥著企業『缺綠電、缺碳權』的聲音,質疑『碳費』僅為增加政府收入而不具備成本效益,希望政府改採『排放交易』並建立『碳權交易市場』,以回應企業龐大的碳權需求。 然而,這樣的呼籲到底是否與國際淨零趨勢一致,或只是企業淨零漂綠的包裝?本文就以最新的世界銀行《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針對『產業新缺——第七缺:碳權』進行綠色查核。
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夕,蘋果公布正在印度雷加德(Raigad)沿海進行的紅樹林保育計畫。這個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地區,擁有2萬1,000公頃的紅樹林。希望透過紅樹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特性,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並作為該企業在產品製程減碳之外,實現2030年碳中和目標的手段之一。
2013年,富比士排行榜引用了一項調查,稱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微軟(Microsoft )、谷歌(Goofle)等企業同為全球最具社會責任聲望的企業。迪士尼在近年來的淨零風潮中宣布,將在2030年達到範疇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範疇二(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如:購入的電力和熱能)的淨零排放。
2021年10月,馬來西亞沙巴州領導人與新加坡Hoch Standard公司及其夥伴澳洲顧問公司 Tierra Australia 簽署了碳權交易的協議,約200萬公頃的森林將免於毀林。為了保存碳匯、復育森林,居民賴以為生的土地及土地利用方式將被改變,然而,在此項協議簽訂之前,當地社區與部落卻一無所知、更無從參與這片土地的未來,使得這項似美好的保育願景,蒙上侵害人權的疑慮。
有不少航空公司在網站上提供計算二氣化碳排放量的服務,乘客可以算出自己搭乘的航班所衍生的碳排,國際上也有數個氣候行動組織提供民眾自願購買減排憑證。然而,自掏腰包的同時,也必然要面對「這和買贖罪券有什麼不同?」的質疑——碳抵換會不會反而是一種速食式的做法,讓人認為「只要花一點錢買碳抵換,就可以亳不在意碳排坐飛機去渡假」。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