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是世界上最常被浪費的食物之一,被丟棄的麵包隱藏了高昂的環境成本。究竟如何減少麵包浪費?用來釀啤酒、打碎再製、做成益生菌飲料都是人們探索的方法。
更暖的氣候,更多的旱災、霜凍、暴風,與不可預測的天氣,氣候變遷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農業生產的模式、產量、品質,也改變了食物在我們記憶中的風味。氣候變遷為飲食與餐桌帶來了怎樣的挑戰與契機,做為消費者我們又能如何因應這樣的轉變呢?
根據WWF估計,全球生產的糧食有高達40%未曾食用就進了垃圾掩埋場。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食物廢棄物即佔了10%。長期以來,食物浪費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而AI技術的興起讓這難題露出曙光。
在這充斥著塑膠的年代中,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膠可能已讓你見怪不怪。然而,根據美國最新調查,從超市販賣的榖片、優格、水果罐頭,到速食店銷售的漢堡、薯條、炸雞塊,除了少數例外,幾乎都含有雙酚和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甚至連常見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產品也受影響。換言之,你吃進的塑化劑,可能遠比你想像得要多得多!
根據法國生態轉型部在 2023年1月公布的數據,法國每年浪費約 1000 萬噸的糧食,商業價值約為 160 億歐元。從2013年開始法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法案對抗食物浪費,這十年間到底有什麼行動?改變了什麼?
豆類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蔬食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來源。豆類種類繁多,其中比起可能牽涉到毀林問題的黃豆,豌豆其實對環境更友善,不僅能改善土地肥力,還能適應乾旱氣候。近年有科學家培育出沒有「豆腥味」和毒素的豌豆品種,讓這種營養又環保的食物,可以受到更多人喜愛。
每天清晨,琳達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一大壺咖啡,讓自己在氤氳的咖啡香中慢慢清醒。對於友人紛紛購置便利的膠囊咖啡機,她有些心動,但又對膠囊咖啡製造的垃圾感到不安。她覺得,每喝一杯咖啡就製造一個膠囊垃圾,多不環保!
台灣每年平均丟棄廚餘的重量為150公斤,在全球名列前茅,雖然日本也同樣有食物浪費的問題,但這幾年為有效減少剩食,並希望同時達成永續發展目標,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推行如「前排先拿」等減少浪費的政策,這些琳瑯滿目的口號、吉祥物有沒有達成效果呢?
葡萄一旦過熟、甜度過高就釀不出高品質的酒,所以酒莊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花大量的人力採收葡萄。「波爾多的葡萄酒生長期越來越短,跟30年前相比,大約提早了20天收成。」氣候變遷下,法國酒農如何調適春季霜凍與乾旱頻傳的噩夢?
2021年秋天,英國、歐盟扮演推動飲食減碳、產業鍊創新的領頭羊,開始試行食品分級標章,將食品生產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分為A~G的評級,以交通燈號的圖像加以呈現,並預計在2022年於整個歐洲推動。這項「正面環境標章」,賦予消費者發揮環境影響力的機會,推動食品業的創新!。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