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的普及速度有快有慢,科技先進的國家未必走得快、生產化石燃料的國家卻成為佼佼者,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人們購買電動車的想法?
高雄輕軌、淡海輕軌、安坑輕軌⋯⋯一條一條的輕軌逐漸成為地方政府的顯學,這不免讓人想到,歷任市長都無解的內湖交通問題,輕軌有可能是解法之一嗎?
聯合國各會員國所簽訂的《巴黎協定》在2016年生效,簽署協定的多數國家都表明要對溫室氣體的減量貢獻一定的額度——不過,來往於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空運與海運,卻沒有被列入在控制溫室氣體的協定中。國際民航組織同年10月通過了「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主要目標在於減少國際線航班的排碳量、降低航空業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
航班數減少一半,剩餘的航班除了載運有限的旅客外,航空公司為了生存,大部分都改以貨機為主要獲利來源。在節約成本的壓力下,航空業默默走向了更環境友善的方向⋯⋯
自駕車控制技術的成熟,能有效穩定大車之間的距離,並減少車隊跟隨型態中不穩定的煞停與加速,是有潛在的節能效益。
總體來看,過了3月及4月疫情高峰時期,高鐵、臺鐵、都會區捷運系統、區域與市區客運的營運數據陸陸續續皆出現回升跡象,但是有的恢復得很快、有的極慢,主要還是與一般通勤、通學連結緊密度高不高有關。
汽燃費是用來維護公路,而道路需進行修建養護的數量,近年來漸趨持平,這意味著不論車輛用油多少,道路面積都不會有劇烈變化。
顯然,一台車到底省不省油,被列為銷售的賣點之一。不過當大家的車輛日益省油之後,台灣整體用油量真的有減少嗎?
政府評估公共運輸或電動車推廣措施時,不能只考慮運具的減碳能力,也該將「可削減多少私有運具的使用量及排碳量」納入,才不會因此「低估」電動巴士的環保效益。
今日軌道列車不只可以節能,還能自產電力,甚至提供熱能、氫氣等多種環境友善能源。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