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已屆50週年,今年主題聚焦於塑膠汙染的解決方案,然而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塑膠垃圾,卻只有不到10%被回收。人均塑膠垃圾製造大國前三名則依序是美國(每人每年130公斤)、英國(每人每年98.7公斤)、南韓(每人每年88.1公斤)。
在各項陸上天然資源日漸枯竭的時代,深海採礦備受矚目,甚至可能改變國際戰略局勢。深海採礦將能提供電子產品、能源設備新的礦源,然而,目前全世界仍未有第一個獲准的公海採礦計畫。
若一般住宅選用二段式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將洗衣服時間在夏季改成早上9點前、冷氣搭配循環風扇並設定在26~28℃,就能在全年每月減少約220元的電費。
內政部在2021年宣布,未來新建社會住宅都必須符合綠建築、智慧建築及耐震三大標章。國家住都中心也表示,目前已決標及發包中的17處社會住宅,皆為綠建築銀級[1]以上、智慧建築合格級[2]以上與標準規格的耐震標章[3]。
全球約10%的高收入人口,製造了近一半的碳排放量,中低收入的人口卻是主要的氣候受災戶。他們的歷史碳排放較少,卻更常因氣候災難失去生計、家園與親人。這樣的「氣候不平等」不只存在國與國之間,也在各國國內體現。
近年來企業未達成其對外宣稱的氣候目標、不實產品廣告、資訊不透明等「漂綠」行為持續增加,也因此面臨越來越多的氣候訴訟。倫敦政經學院氣候訴訟教授謝茲爾(Joana Setzer)在媒體訪談中提醒各國企業:「在提出氣候承諾時,都應該想想自己是否能兌現。」這也意味著企業應將氣候訴訟風險納入投資與行動考量。
在COP27的展覽現場,化石能】源相關攤位與活動琳瑯滿目。讓非營利組織「企業責任聯盟」(Corporate Accountability)代表瑞秋傑克森(Rachel Rose Jackson)不禁直言,「COP27更像是個化石產業博覽會」。但到最後一日,大會決議草案仍僅將逐步減少化石能源限縮在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則依舊隻字未提。
來自巴基斯坦的青年氣候倡議者Ayisha Siddiqa在BBC的訪談中直言,氣候變遷是無所不在的現實。她期望COP27能確立損失與損害的相關金援。「這不是北方國家的慈善事業,而是他們應負起的責任 !」
9月5日,德國聯邦經濟氣候部長、同時也身兼綠黨黨主席的哈柏克(Robert Habeck)宣布延長伊薩2號(Isar 2)和內卡維斯特海姆(Neckarwestheim」2座南部核電廠的除役期限至明年(2023)4月,不使用新的燃料棒,僅作緊急備用電廠。
在德國與台灣,「經濟、效率、規模」似乎成了綠能發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縮公民電廠生存空間。除了持續培養每位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熱情,政府對公民電廠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電廠設置規範更加彈性化、補助申請程序簡化等,將是公民電廠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