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埃及之前,不同於過往旅行經驗,從機窗外向下盡是一片漆黑,像是提醒所有與會者今年氣候峰會的主題: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由134個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G77)正面質詢已開發國家,不讓氣候賠償僅停留在對話階段、而是展開具體行動 !
因應全球對碳價的管制,特別是歐盟即將啟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俗稱碳關稅),台灣將於《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以『碳費先行』,並逐步朝向『碳稅或排放交易』的碳定價模式。然而,修法過程中充斥著企業『缺綠電、缺碳權』的聲音,質疑『碳費』僅為增加政府收入而不具備成本效益,希望政府改採『排放交易』並建立『碳權交易市場』,以回應企業龐大的碳權需求。 然而,這樣的呼籲到底是否與國際淨零趨勢一致,或只是企業淨零漂綠的包裝?本文就以最新的世界銀行《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針對『產業新缺——第七缺:碳權』進行綠色查核。
歷時超過一年半的長跑,歐盟執委會總算於7月14日推出「fit for 55」套案,其中包含最吸睛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碳關稅,下稱CBAM),預計2023年開始三年的準備期,2026年正式施行邊境收費。
繼Urgenda成功控訴荷蘭政府不夠積極落實氣候行動以保障人權後,2021年5月26日荷蘭海牙地方法院再次向全球示範如何透過訴訟,要求石油大亨肩負其溫室氣體排放責任。
統計至2020年5月,全球氣候訴訟共有1727宗,其中的1308例發生於美國,此外,更有超過一半的訴訟於2015年《巴黎協定》制定後提起,將國際條約的目標進一步鑲嵌進各國司法實踐中。2021年3月24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也再度落下法槌,確認《聯邦氣候保護法》違憲。當氣候按鈴申告,法院該如何共同維繫氣候治理?
為了氫能發展,中央政府和產業都打好了如意算盤。而同一時間,地方政府的規劃一樣不落後。顯然,德國上下是很認真在為氫能佈局。
雖然《氣候行動法》遭受政府體制內許多阻礙與質疑,但體制外法案的聲援者非常可觀。近期,德國學生持續在50個城市,參與週五護未來的全球罷課串聯行動,敦促德國政府完善法案。
2018年德國大選後,國家組成聯合政府並達成了新的協議,除再次確認國內本身、歐盟與巴黎協定下的減量承諾,並延續2050氣候行動計畫中,成立廢煤委員會的決定外,也將另於運輸、建築部門各自組成委員會,以更兼容廣泛的方式討論各部門政策。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