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思吟(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團)
對於關心國際林業碳匯的朋友而言,今年夏天是令人振奮的。上個月,澳洲塔斯馬尼亞(Tasmania)有一塊860公頃的私有地,成為澳洲的第一個經「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Alliance,CCBA)認證的REDD計劃;而在非洲的坦薩尼亞(Tanzania),也有一塊約10,814公頃的退化土地再造林,以及7,565公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地,已經通過認證的盤查,將很快在自願性碳標準(VCS)的市場上市。
CCBS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標準
「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是由民間環保組織、企業、與一些研究機構共同發起,並制訂出一套稱為CCBS的標準,旨在規範與碳匯相關之土地利用計畫(land-use projects),以確保土地之多功能效益與永續發展。
這個認證有什麼特殊之處呢?自從2005年發佈以來全球已有數十個土地利用項目正應用、或已經通過這些標準來指導世界各地的土地利用相關項目,CCBS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並在修正部分內容後,於2009年更新成第二版。通過認證的包含哥斯大黎加、巴西、中國、印尼和巴拿馬等地,絕大多數為森林相關的計畫。不管是為了履行義務(例如京都議定書下締約國的規範機制)還是民間的碳交易市場,都承認CCBS用於任何類型、任何地方的土地用途轉換和林業專案。
和其他林業碳匯認證不同的是,通過CCBS認證並無法獲得碳權(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上碳交易市場買賣),所以有人戲稱這種認證是蛋糕上的裝飾(icing on the cake),有點中看不中用的意思。也許吧!以金錢的角度來看的確如此,但是若以真正生態永續保戶的立場來看,CCBS卻是很重要的。
該認證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林業碳匯計畫所種的全是速生樹種(如桉樹),反會加速土壤退化、或者造成當地社區原住民福利的減損,以彌補碳匯設計上的不足。碳市場的買家若是重視碳匯計劃對於當地生態和永續發展的影響,而非只是短視近利的蒐購最便宜的碳額度,則同時通過CCBS認證和一般碳匯認證的計畫,反而將被優先選購,而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種樹減碳 進入市場門檻高
在目前國際的碳交易市場上,林業碳匯的認證一直很少,是因為它比其他類的減碳機制還要難執行,根據Finite Carbon顧問公司所整理的林業碳匯準備流程,可概括於下面幾點:
1. 詳細的森林資源調查。(例如有多少木材材積和樹根體積,以便於步驟3時換算成等量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所需時間從半年至兩三年不等。)
2. 依照森林的特色,選擇適當的碳交易市場和相關的林業經營規範。
3. 將資源調查內容轉換成碳匯的單位和適當的森林經營計畫。
4. 撰寫企畫設計文件(PDD)並送交至碳交易市場註冊。(所需時間至少也要半年。)
5. 註冊成功後,將會接受第三方獨立的認證單位查核。(所需時間至少半年。)
6. 文件的查核和森林地的現場查核皆通過後,第三方獨立認證單位向註冊市場繳交報告後,該計畫的碳額度始可上市交易。
由此可知,一個森林碳匯計畫的生成,需要很多年和許多人力的準備。雖然我對於整個碳交易機制,是否能真正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有很高的存疑,但是在森林議題數十年來,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套方案同時,透過氣候變遷來再次突顯森林保育的重要性,並試圖尋求新的出口,還是值得期待與鼓勵的。
保護森林 空間上是全球尺度
而為什麼台灣在全球森林碳匯議題,一直沒有辦法有很高的參與度呢?以全球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看,台灣森林生態的豐富與特殊性,是很值得我們驕傲與珍惜的,但是氣候變遷與暖化的問題是全球尺度的,赤道附近有更高生物多樣性的地區,資源以更快的速度消逝中,例如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和亞洲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
在氣候變遷問題的迫切威脅下,這些地方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保育措施,才能爭取到足夠的經費;或者反之亦然,需要有更多的國際經費,才有希望更大刀闊斧地來進行保育。氣候變遷中的森林議題,需要更多柔軟、體諒與耐心。
森林價值 時間上以百年衡量
一直覺得能唸森林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不只是因為工作可以徜徉在大自然中,更因為面對的是森林生態系動則數百年的生命週期,得以讓我們學習用不同的價值觀和角度去看待事情。農作物今年收成不佳,明年可以馬上捲土重來,明年初播種,最慢明年底就可以再次採收,但是森林沒有辦法。
毀壞的土地要再恢復鬱鬱蒼蒼的樹林,光是種生長快的「速生樹種」,大約也要二三十年才可以有比較好的收成。也因為如此,一塊森林地的經營,需要將眼光放得很遠;但是,往往經營時間越久,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就越高,如風災、森林大火、病蟲害大發生等。這還只是從「把林木當成經濟來源」的角度來看森林,若考慮到其生物多樣性保存、涵養水源、森林遊樂和國土保安等等難以用錢財量化功能與價值觀,所需考量的時間量尺就更長了,往往超過我們數十年生命所能承擔的範圍,許多經營計劃制定後,可能要等許多年後才會發現問題,這時決策者早已改朝換代,有些問題甚至百年後才會浮現,即使我們想負責,也只能留給後人來承擔。
在地球不同角落尋尋覓覓,任何遠離人為造作的地方,往往是最後的淨土,沒有「發展」的「威脅」,也就少了需要「保育」的汲汲營營。越是瞭解森林的特性,就越能深入問題核心,也逐漸學會臣服於大自然一派渾成的律動中,可惜人類在資本主義橫行的世界下,至今仍不斷地在發展(無限慾望延伸)與永續中拔河拉扯,似乎仍看不見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