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城鎮運動的在地食物專案,並非要取代傳統超市通路。重點在於,多用在地食物不但能縮短食物旅程,還能灌注在地經濟活水,並支持友善環境的有機小農,同時提升城鎮食物供給系統的彈性與韌性。
中央大學企業倫理哲學博士、曾赴Harvard大學參與相關企業永續學程,第二屆與第五屆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得主、現任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研究主任。專長於倫理思維、企業倫理、企業永續等領域。
巴西亞馬遜出產的大花可可(Cupuaçu)因不含咖啡因和可可鹼,以獨特的優勢和口感成功打進巧克力市場,為市場帶來不一樣的選擇。在亞馬遜,大花可可正逐漸改變當地經濟模式,不僅保護了雨林,也改善社區經濟、永續農業革命。
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六月提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五項修法草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這項新規:「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立法的主要參考對象,即為德國柏林的作法。
葡萄一旦過熟、甜度過高就釀不出高品質的酒,所以酒莊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花大量的人力採收葡萄。「波爾多的葡萄酒生長期越來越短,跟30年前相比,大約提早了20天收成。」氣候變遷下,法國酒農如何調適春季霜凍與乾旱頻傳的噩夢?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7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