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部落格仍將秉持一貫的立場,在不須對日常生活作徹底革命的前提下,對減碳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仍將時時提醒讀者,我們離升溫2℃的大限,還剩下多少的時間。"
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每年年末總伴隨關鍵字熱潮,2024年出現了哪些環境新詞?從「超級通勤者」到「碳牛仔」,這些新詞你都認識嗎?
2023年3月,台東大學蔡政良老師收到一則從法國、庫克群島、關島、菲律賓、花蓮一路輾轉傳來的訊息,一位在法國跟海洋事務有關的學者將來台東衝浪,希望能與對海洋永續有興趣的在地人聊聊。幾天後,蔡政良與法裔美籍科學家潘林木(Linwood Pendleton)在都蘭部落的衝浪店見面,原來潘林木是「未來地球」(Future Earth)海洋知行網絡(Ocean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的執行長,致力於國際海洋永續科學的知識網絡建構與連結。 當晚,蔡政良提及都蘭部落意識到附近海域海洋資源正急速崩壞,部落希望能以傳統生態知識為基礎,劃設海洋保護區;潘林木則提議,可邀請他認識的太平洋南島語族原住民族海洋科學家,與都蘭部落族人們對話,討論濱海原住民族如何參與海洋永續並做出貢獻。原住民族的海洋傳統生態知識是長期與海洋互動為基礎的知識系統,與海洋科學知識其實可以相輔相成,只可惜,在台灣並無對話機會。透過潘林木介紹,蔡政良和中研院永續中心的「未來地球台北」海洋知行網絡小組有了進一步的連結。 「台灣雖是一個小島,但透過連結,可以成為南太平洋原民島國的樞紐。」今年4月初,未來地球台北海洋工作小組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在台東史博館舉辦年度「海洋行動座談會」,以「南島族群與海洋永續的共同實踐」為主題。透過這次研討會,原住民族知識系統、海洋科學的學者專家與原住民族終於開啟了對話。以下為研討會各場次議題的內容摘要。
戴上安全帽,多名小學生興高采烈地踏上單車,他們不搭校車也不請爸媽接送,而是沿著特定路線、浩浩蕩蕩地騎往學校。這是國外一種名為自行車巴士的通勤方式,讓小孩們可在約定時間、路線中組成自行車隊,不僅能在上學路上享受騎車樂趣,也讓永續交通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