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高溫與冷房間進出對人體也不健康。一種可能的做法是──讓溫度像洋蔥一層層改變狀況,入口處較冷,進到辦公區後維持正常溫度,而不同區域間溫度不要有太大變化。"
環境資訊中心編輯。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仿生建築是透過模仿自然界中動植物、昆蟲等構造,打造的創新、永續建築方案。早在約30年前的辛巴威東門中心,就受白蟻丘和仙人掌啟發,仿造白蟻丘的通風設計,讓熱空氣從煙囪排出,冷空氣從建築底部流入;也仿造仙人掌凹凸不平的表面,使夜間更容易散熱、降溫。這座仿生建築在不需開空調的情況下,可長年維持室內,比開空調還節省10%的能耗。隨著全球不斷升溫,能夠自我調節、適應環境變遷的仿生建築,成為建築業永續設計的新趨勢。
住宅不是商品,而是聯合國認定的基本人權。在氣候災難成為日常的時代,具有氣候韌性的居住空間,乃至以社區為主的韌性措施,應被視為基本居住權。台灣近年不乏落實居住正義的討論,而氣候韌性住房、氣候韌性社區也應被納入政策規劃的範疇中。
德國東南部的巴伐利亞擁有超過千年的啤酒釀造傳統,今年度的慕尼黑啤酒節吸引超過67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共襄盛舉,超過700萬升啤酒被暢飲一空。然而,全球暖化正嚴重威脅著當地的啤酒花產量及其經典風味。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