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趨勢中,不同淨零排放情境的版本都越來越少依賴碳捕捉。碳捕捉技術已經被許多團體、學者稱為氣候危機的「虛假解方」,但多數油氣公司仍用力遊說、大力投資,認為碳捕捉技術可以幫助達成淨零目標。
年年引發台灣關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今(14)日於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會場上公布。台灣今年上升1名,進展到57名。跟日、韓等國同屬「非常差」的後段班。
隨著太陽光電、風電等發電技術日益成熟、成本不斷下降,IEA預估到了2030年,每公斤綠氫成本有機會降到1.3~4.5美元(約台幣42-145元),相當於每發一度電只要0.039-0.135美元(約台幣1.3~4.5元)。
9月5日,德國聯邦經濟氣候部長、同時也身兼綠黨黨主席的哈柏克(Robert Habeck)宣布延長伊薩2號(Isar 2)和內卡維斯特海姆(Neckarwestheim」2座南部核電廠的除役期限至明年(2023)4月,不使用新的燃料棒,僅作緊急備用電廠。
在德國與台灣,「經濟、效率、規模」似乎成了綠能發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縮公民電廠生存空間。除了持續培養每位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熱情,政府對公民電廠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電廠設置規範更加彈性化、補助申請程序簡化等,將是公民電廠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八月中,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預計投入近3700億美元(約台幣11兆元)於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安全相關項目,峰迴路轉的立法與激辯過程,更成為國際氣候圈熱門話題,為年底將在埃及召開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注入了可觀的推進能量。
每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總是會發布最新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2020年的氣候會議雖被延宕,但報告仍順利出爐,也將疫情帶來的影響納入分析,我們是否正逐步縮小碳排放差距,一起來報告裡找答案。
綜觀國際當前的氣候行動,可以發現校園撤資行為已在許多知名大學裡陸續發生,統計下來,已經有148所大學進行全面或部分撤資,告別財務支持化石燃料產業的時代。
以後他們不能再泛泛宣稱,即使氣候變遷不斷加劇、世界局勢愈來愈艱鉅,自己仍然可以經營得很好。
生質燃料有相當成本是用在運輸,如果能在農業大縣,利用稻桿等農業廢棄物來做的話,每度電成本可以降到0.8元左右。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