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市府有計畫的擴大步行專用區、拓寬人行道、城市綠化、加強行人引導標示與調整交通號誌時間等,打造輕鬆宜人的用路人空間。同時也增加用車族的難度,如縮小車道、減少停車格、限制汽機車入城等,打造人本城市。這項政策雖造福了行人,卻也壓縮到用車族的空間,引發部分反彈聲浪。
2023年茂宜島大火,乾旱、易燃植被和強風等因素交互作用,火勢猛烈,百人罹難、上千人撤離家園。這場世紀災難過後,夏威夷決心加強防護,因而通過全美第一個為抵禦氣候災害而生的「綠色住宿稅」,這個決定會獲得觀光客支持,或是嚇跑觀光客,仍是未知。
近年,日本宮古島與義大利威尼斯相繼加徵訪客費,試圖減少一點爆量的遊客。位於北歐丹麥的哥本哈根,則另闢蹊徑推出了創新的旅遊永續提案——CopenPay,以此來應對過度旅遊問題。
隨著全球旅遊升溫,觀光大城紛紛推出反制措施,一方面追求旅遊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維護居民的生活品質。阿拉斯加朱諾市跟郵輪業達成協議,限制每日郵輪遊客數,以免居民生活遭受過度干擾。當地社運人士甚至提倡更嚴格的「週六零郵輪」主張。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在減碳不力的情境下,到了2100年,全球適宜戶外活動的天數將有重大改變,低緯度國家的舒適日子恐大幅減少;反之,高緯度國家有機會吸引更多觀光客造訪。
隨著氣候變遷惡化,融化的高山冰川、消失的北極海冰、被野火燒掉的森林,以及海水淹沒的太平洋小島越來越多,一些過去被譽為獨特美景的自然景致日漸消失,人們想趁景觀還在時親眼見識的想法,讓「末日旅遊」開始興起,卻也讓這些原本就脆弱的景觀陷入更加窘困的局面。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