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一場融合信仰與環保的綠色革命正在悄悄發生,不僅體現在清真寺建築加裝太陽能板,更延伸到齋戒月中,將環保理念結合信仰,進一步深入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
3D列印和AI建築師正改變建築業的面貌,帶來高效、低成本和永續的建築解決方案。這些技術讓建築工地變得安靜有序,減少了噪音和建築垃圾,實現更智慧、更綠色的居住環境。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當中,有一部分被稱為「隱含碳」,也就是設計規劃與營建階段產生的排放,非常難以計算與消滅。世界綠建築協會估計,光是隱含碳就佔了全球年度能源相關排放量的11%。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與洛磯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在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發佈《驅動建築物隱含碳的行動》(Driving Action on Embodied Carbon in Buildings)報告,提出關於隱含碳的11個關鍵問題。
由於建築面積及空間冷卻需求增長,建築產業每年增加約1%的能源使用量,2022年建築營運過程所需的能源佔了三成的最終能源需求,主要用於供暖及製冷上,若包含建材生產所耗費的能源,會再增加4%的能源需求。
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上,美國綠建築協會提出了一份彙集美國商業地產營運及建築減排現況的報告,指出高樓層的都市商業大樓可望成為建築部門的脫碳新星,助美國加速達成《巴黎協定》目標。
內政部在2021年宣布,未來新建社會住宅都必須符合綠建築、智慧建築及耐震三大標章。國家住都中心也表示,目前已決標及發包中的17處社會住宅,皆為綠建築銀級[1]以上、智慧建築合格級[2]以上與標準規格的耐震標章[3]。
歐美小屋風潮正時興,就連世界首富馬斯克都搬進貨櫃屋。相較於大坪數豪宅,小屋除了更節能減碳,入住小房子的住戶更開始過著「買更少」、「吃更永續」的環保極簡生活。
歐盟的建築能耗占能源總消費量的40%,執委會訂下2030年前翻新3,500萬棟建築的目標,規劃投入910億的億振興基金,進行建築綠色轉型。台灣住宅平均屋齡29.8年,建物內的家電及建材老舊過時,現行的《能源管理法》和地方政府的獎勵措施,還無法有效透過控制建築能耗來提高能源效率。台灣公部門除了可帶頭進行建築翻修與節能作為模範外,應訂定明確的建築減碳時程。
個人對溫度的偏好不同、辦公型態多元,使得辦公室樓層內部的溫度狀況,越來越難一概而定。東京建物總部7樓的辦公室樓層實驗如何用AI控制空調,實驗的結果發現:透過AI而非人為的空調控制,能夠解決溫度不均的問題,並減少5成的能源消費。
許多人經過咖啡廳,看到甜點櫃的時候,常常把目光停留在精緻可愛的各種蛋糕甜點,個個看起來都美味可口——但或許你也可以想一下這個夢幻的玻璃櫃子該怎麼節能減碳?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