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好奇那些退役的交通工具,例如舊火車與飛機,到底都去哪了?從日本航空(JAL)的波音777到JR東海的N700A子彈列車,這些退役運具正轉生成生活用品和球棒,以第二生命再次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公共運輸對城市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在人口密度低的城鎮中,公車系統往往難以提供完善服務,更時常面臨虧損停擺的風險。北卡的威爾遜小鎮決定廢除傳統公車,以類似Uber的微型公車取而代之,結果令人驚艷。
受基隆河圍繞的內湖交通長年壅塞,讓許多上班族頭痛不已,不少企業提出「水路運輸」方案,希望利用觀光船接駁來解決塞車問題。運用水路紓緩地面交通究竟可不可行?或可參考紐約、曼谷與斯德哥爾摩近年渡輪電動化的例子。
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奪走3085條人命,創10年來新高,更是同年荷蘭(737人)的四倍。荷蘭自1970年代起,在民間促發與完善的路網規劃下,交通明顯改善。學者指出,荷蘭歷經近50年由下而上的抗爭,從汽機車盛行轉為自行車友善國度,連總理也騎自行車上班!相較於台灣因成本與道路規劃,多依賴汽機車,所謂的單車政策也以觀光遊憩為主,自行車難以成為民眾的主要通勤工具。
高雄輕軌、淡海輕軌、安坑輕軌⋯⋯一條一條的輕軌逐漸成為地方政府的顯學,這不免讓人想到,歷任市長都無解的內湖交通問題,輕軌有可能是解法之一嗎?
因應瑞士2050能源政策,郵政公車公司也開始多方嘗試能源的替代方案。瑞士許多市區公車系統都是採取電力化的系統,除了電動化公車之外,現在公車總站更進一步採取太陽能充電的方式。
自駕車控制技術的成熟,能有效穩定大車之間的距離,並減少車隊跟隨型態中不穩定的煞停與加速,是有潛在的節能效益。
台灣鎖定公共單車系統,為解決「最後一哩路」需求的工具。在瑞士,提供相對服務的運輸工具則是小巴士,讓人夜晚錯過尖峰時段、搭乘人數少,又沒有大型公車營運的時候,能夠平安回到家。
自從2017年9月EV100倡議啟動至今,全球已有31家年收入總額500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加入。EV100預計在2030年,將達到減碳660萬噸,累計安裝2000處充電設施,63萬企業員工能使用充電設施的目標。
愈來愈多分析師紛紛預測,再過不到20年,許多消費者願意放棄車輛的「擁有權」,內燃機 (ICE) 更可能被電動車、共享服務、自動駕駛取而代之。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