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國際情勢升溫下展開,要如何在這樣的動盪下加深國際合作,加速推動國家減碳目標,以及建立一套更明確的氣候融資方案,比起以往更具挑戰。
人流不見,運輸車流也跟著大幅下滑。臺鐵日均搭乘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69%-89%;與第三級警戒發布前相比,高鐵搭乘人次下降71%;國道日均車流量則減少30%-60%。
國際氣候智庫「未來地球」(Future Earth)每年會公布10大氣候科學洞察報告,2020年跟前一年的差異主要為COVID-19的影響
數位化將能為政府提供一個革新和創新的工具,減緩疫情對經濟活動和社會所帶來的創傷。這些方針最終的目標,包括利用大數據系統建立應對疫情的衛生醫療系統、保護社會弱勢和貧窮團體、強化政策和制度以及創造永續經濟成長。
今年疫情讓全球陷入停擺,衰減的經濟活動也間接影響了碳定價。
總體來看,過了3月及4月疫情高峰時期,高鐵、臺鐵、都會區捷運系統、區域與市區客運的營運數據陸陸續續皆出現回升跡象,但是有的恢復得很快、有的極慢,主要還是與一般通勤、通學連結緊密度高不高有關。
這段期間,選擇「運輸轉型」的都市並不少,包含巴黎和倫敦幾個歐洲大都市,剛好可趁陸上交通沒那麼繁忙的此刻,藉機改造一些以往施工就會造成大塞車的路段,或推動低碳交通。
疫情期間,為避免感染風險,大家都不希望食物有太多人經手過,因此許多人轉向選擇CSA直接從「農場到我家」(Farm-To-Door)的供應服務,複雜又大規模的農產供應鏈,漸漸為小而美的農家經濟所取代。
德國六月四號公布為期兩年的振興方案,這個多達1300億歐元的計畫,涵蓋了不少氣候減緩和能源轉型的方案,像是調降再生能源附加費用、投資氫能發展、補助購買電動汽車、發展大眾交通、輔助建築產業節能等
IEA提的綠色行動,預計需要未來三年(2021-2023)逐年約1兆美元的投資金額,但接下來每年可刺激經濟成長1.1%、保住或創造900萬個就業機會,並減少45億噸的碳排放量,甚至附帶降低5%的空汙量。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6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