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為避免感染風險,大家都不希望食物有太多人經手過,因此許多人轉向選擇CSA直接從「農場到我家」(Farm-To-Door)的供應服務,複雜又大規模的農產供應鏈,漸漸為小而美的農家經濟所取代。
蔬果箱多樣化的在地食材(圖:Whatcom Talk, CC BY-NC SA 4.0)
全球糧食供應,究竟是過剩還是不足?其實根據2020年世界銀行所發布的報告已經給出了答案:國際上糧食是充足的!而且自2015年以來,除了農業生產穩定、食物庫存豐足之外,整體來說,糧價也是穩定的。
不過COVID-19來襲後,打亂了國際糧食供應鏈,有些國家也祭出糧食禁出口令,許多人開始為「缺糧」而恐慌。但目前彙整許多報導,筆者看到真正的風險其實來自於民眾預防性的購買,讓各國零售商店內「貨架銷售一空(empty shelf)」,反倒不是全球真的已經出現缺糧問題。
這段期間,甚至某些農牧產品出口國,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外銷作物,便將產品棄置於土地上,任由其腐爛。美國農民傾倒牛奶、荷蘭農民拋棄鮮花、或是澳洲面臨農產品出口壓力,這些不勝枚舉的例子常出現在新聞上,真的十分可惜。這也讓人反思或許現在是時候改變務農和消費模式。
美國威斯康辛州一處牛奶工廠正將牛奶流入排水溝(圖:Usa Today Uspw/Reuters, CC BY-NC SA 4.0)
不久前,正當聯合國糧農組織因應疫情,呼籲各國政府支持在地農民的同時,本土食物產業鏈也悄悄發生變革。
舉例來說,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的蔬果箱訂購量正順勢攀升,在加州卡佩山谷(Capay Velley)的Full Belly農場就是個很典型的案例。這裡的農場會員每週會收到一次當地生產、且是有機生產的各類農產品,包括麵粉、橄欖油、堅果、果汁,或是有機用品等。
疫情期間,為避免感染風險,大家都不希望食物有太多人經手過,因此許多人轉向選擇CSA直接從「農場到我家」(Farm-To-Door)的供應服務,複雜又大規模的農產供應鏈,漸漸為小而美的農家經濟所取代。甚至,只要成為會員,民眾還可以親自到農場摘取自家需要的新鮮作物。
轉身來瞧瞧台灣,雖然這幾個月來將疫情控制得很好,但一開始也是有不少商家暫停營業,或有許多人忌諱到人多的超市、量販店、菜市場採購糧食,這也進一步推動了「農場到我家」的蔬果訂購和運送模式。
以台中市東勢著名的有機農場為例,除了個人可以透過LINE等管道訂購蔬果箱,在地社群也可透過獨立書店訂購每週限量的蔬菜,這幫助小型農家發展出跳過大盤、中盤、零售商的一條龍服務新模式。作者身邊也有以個人為主的小型農家,主打無農藥蔬菜,主要賣給大樓社區住戶,透過口碑推薦,以LINE通知每週新鮮貨。疫情期間,購買的人氣確實不減反增。
農場與居家生活越近,越能獲得新鮮又足夠的糧食(圖:Peter Roome, CC BY-NC 2.0)
從美國和台灣自己的案例來看,COVID-19著實助長了CSA的發展。而比起其他糧食販售方式,CSA還有兩項優點。首先,透過在地社群支持周圍小農,能夠縮短食物哩程,進而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再者,通常CSA的農家傾向於以環境友善的方式耕作,因此在地消費者獲得的食物會是當季健康、新鮮的。而農民與消費者彼此認識,也能建立起信任圈,形成地區農場和家庭之間獨一無二的支持網絡。長遠來看,CSA同時提升食材、環境、社群的生活品質,也巧妙地呼應了永續發展中,經濟、環境、社會均衡發展的目標。
【參考資料】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