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的夏季越發炎熱,孕婦、兒童和老年人等弱勢族群正面臨高溫帶來的健康危機。科學家正在加緊研究高溫對脆弱族群的影響,並尋找有效的防範措施。
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七成以上的勞工面臨職場熱傷害的風險。全球夏季溫度年年遞增,究竟該如何應對職場高溫風險?美國正在擬定新法、中東的阿聯、亞洲的印度又有哪些因應之道?
2023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熱浪、暴雨、野火、洪災接二連三。2024年初,強烈寒流又為北半球國家帶來零下30°C的恐怖低溫。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民調,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氣候變遷已經損害國家的心理健康。在面對氣候變遷引發的焦慮情緒,究竟應該如何調適?
2023年7月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各地熱浪事件頻傳,氣候變遷之下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但怎麼知道氣候變遷對地區氣溫造成多少影響呢?近期發表的一項新工具氣候遞移指數,或許可以提供解答。
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今年6月來勢洶洶的熱浪,被命名為Yago(西班牙語,男性名)[1]。隨著熱浪變得更加頻繁與強烈,致災程度不亞於颱風,各國政府不得不正視。有的國家透過為熱浪命名,希望讓民眾意識到熱浪不再只是一個偶發或反常的現象,而是應積極正視、預防及應對的天然災害。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極端天氣現象的傷害來得又快又急。印度已出現「熱浪險」參數型保險,特色是講求數據和自動化,依「觸發事件」就能賠償,發揮及時雨功能。
想到巴黎,腦海中浮現的是雄偉氣派的凱旋門、藝術殿堂羅浮宮、風景如畫的香榭麗舍大道⋯⋯。巴黎是優雅、浪漫的代名詞,很難想像,曾幾何時,美麗的花都已成為熱死人的地區。
據統計,今年法國遭受祝融燒毀的林地面積已超過6萬公頃(230平方英里),是過去5年來 (2016–2021)平均的6倍,今夏已迫使近4萬居民緊急撤離。
在全球氣候緊急的影響下,巴西與澳洲的森林大火不再是新聞,全球各地也不斷傳出高溫紀錄被刷新的消息,從北美洲到西伯利亞,各地都發生了嚴重的火災,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降低道路溫度,國土交通省將馬路更新為保水鋪面(透過水蒸散降低路面溫度)、善用避熱性鋪面(反射紅外線抑制溫度上升)、並提升街道樹木的綠蔭效果。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