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落幕的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第80屆會議上,175個會員國達成共識,航運業將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船舶業的減碳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幸運的是,各界早已經開始著手研發船舶的能源效率改良,現在究竟有哪些可能可行的低碳航運方式呢?
法國能源集團Energie在2021年曾做過熱浪與空調的調查,訪問樣本中只有約11%的民眾在熱浪侵襲期間可以舒適地生活。雖然熱浪越來越頻繁,但有七成五的受訪者出於經濟和生態原因,仍不打算為家中配備空調。相較於家家戶戶都有冷氣的台灣,法國約只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安裝空調。難道法國人比較耐熱嗎?為什麼仍堅持不裝冷氣?
為了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歐盟在今年3月通過了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法令。這項法令看似為淨零目標帶來一大躍進,但德國在立法過程要求必須保留使用e-fuels車輛的豁免權,引發不少爭議。
建築物消耗全球能源占比超過40%,改善房屋的能源效率已刻不容緩,同時,為了因應極端氣候與淨零趨勢,許多科學家開始投入研究,希望能打造出更節能減碳的房屋,許多新型科技紛紛應運而生,包括能模擬天氣的巨型實驗室,以及可偵測耗能的熱成像衛星。
2023年8月1日起法國電價再漲10%,這已是今年第二波調漲。從2021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法國家庭用電已經漲了約31%。面對不斷攀升的能源價格、幫助民眾落實節能減碳,法國政府列出20條節能小秘招,一起來看看台灣是不是也適用。
碳抵換(Carbon Offset)是什麼? 無論是搭車上班,或是參與一場會議,即便再怎麼環保,日常活動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所謂的零碳,並非零排碳的意思,而是透過減碳計畫來抵銷碳排,這就是碳抵換的概念。
咖啡的品質、產量與氣候息息相關,隨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有專家警告對溫度、濕度敏感的咖啡將面臨減產,重創南美洲與非洲國家等咖啡出口大國的經濟。近年,對氣候更具適應性的咖啡品種羅布斯塔逐漸獲得青睞,它是否能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主力?
引言:全球掀起淨零碳排浪潮,氫能尤其受到矚目。依照產製的來源,氫能可以分成幾個「顏色」,綠氫以再生能源電解而成,早已是公認的潔淨能源,相較於充滿爭議、以核能製成的粉紅氫,因為高效率、低成本的產氫方式,獲得美加和中東的政策支持。
世界環境日已屆50週年,今年主題聚焦於塑膠汙染的解決方案,然而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塑膠垃圾,卻只有不到10%被回收。人均塑膠垃圾製造大國前三名則依序是美國(每人每年130公斤)、英國(每人每年98.7公斤)、南韓(每人每年88.1公斤)。
共享滑板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層出不窮的問題,今年(2023)4月2日巴黎舉行公投,讓全體市民決定共享電動滑板車去留。結果近90%票數支持廢除。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