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加入貨幣交易和區塊鏈技術的投資,也有越來越多城市和企業宣布將加密貨幣納入正式的交易系統。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加密貨幣(尤其以比特幣為首)背後的開採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有鑒於「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施行的成效,另一項針對全球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財務揭露(TNFD)將在2023年正式上路。這項新的倡議將幫助金融機構評估其對自然生態影響,並將資金用於支持而非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許多國家和企業宣布和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左右達到碳中和目標。近年來隨著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風能和太陽能也預期在推動全球能源系統向淨零排放的轉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為綠能的成本下降,綠色氫能逐漸被視為為能提供運輸產業和工業轉型的關鍵。
幾乎每個剛到德國居住的外國人都要學習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如何根據當地的規定,正確地回收垃圾。在德國,每一個公寓住宅,都有一個公共的垃圾分類處,裡面至少會擺五到八個顏色的大垃圾桶。垃圾放進錯誤的桶子,不僅會招來鄰居貼紙條報怨,直接敲門提醒也是常有的事。
數位化將能為政府提供一個革新和創新的工具,減緩疫情對經濟活動和社會所帶來的創傷。這些方針最終的目標,包括利用大數據系統建立應對疫情的衛生醫療系統、保護社會弱勢和貧窮團體、強化政策和制度以及創造永續經濟成長。
數位化(Digitalization)高度受到國際推崇,許多國家都將其列為前瞻發展的一大方針,不僅是對資訊管理有幫助,在氣候減緩上也能帶來節能減碳的效果,只不過也有些觀點認為數位化會造成未來用電量激增
要降低建築碳足跡,慎選建材是關鍵。歐盟在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和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驅使下,已經開啟建築材質革新的討論。
"柏林是歐盟裡人口最多的城市,光是市區和外圍都會區的人口加起來,就有將近1000萬人。在如此人口聚集密度高的地區,怎麼會有足夠的腹地來發展大規模的風能和太陽能呢?"
德國六月四號公布為期兩年的振興方案,這個多達1300億歐元的計畫,涵蓋了不少氣候減緩和能源轉型的方案,像是調降再生能源附加費用、投資氫能發展、補助購買電動汽車、發展大眾交通、輔助建築產業節能等
德國的能源產業採取了非常積極的態度來應對疫情,像是嚴格監控電廠重要人員的健康狀況,甚至持續供應電力給沒有辦法繳納電費的用戶。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