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即將於11月10日~21日在巴西雨林城市貝倫舉辦。《巴黎協定》規定締約方必須每五年更新一次國家自定貢獻,最新版NDC(NDC 3.0)原應在今年2月10日繳交。但截止前,只有13個國家按時提出了NDC 3.0,這意味著高達95%的國家錯過了時辰,無視於規定。
錢,一直是氣候行動的支柱。去年COP28第一天就撒錢,這次巴庫COP29第二天,由多邊開發銀行承諾1200億美元先馳得點。接下來,備受爭議的前後任主辦國,阿聯、亞塞拜然會不會跟進、洗白漂綠呢?
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正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大會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是阿聯工業與科技部長,同時也是全球油氣產業,Adnoc能源公司的執行長,以及Masdar再生能源公司的創辦人。他的CEO身分與COP主席之間的分際,始終引發爭議。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從11月6日起至18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如今已進入第二週。在這場主打「實踐」的大會上,終於搬上檯面的「損害賠償」(Loss & Damage)與「氣候調適」(Adaptation)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
有一些外界評論認為,跳出來接手COP25,是桑切斯所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主要希望透過主辦這個每年都會發生的聯合國例行大會,重申所屬政黨社會黨(SP)的環保立場,或多或少能夠提升國內政治聲望。
人類移動(human mobility)的詞彙正式確立並納入人權、氣候調適的談判脈絡與過程。
站在距離台灣上萬公里的 COP22 現場,看著人進人出、會會相疊。我費勁地向前張望,這個以「行動」為口號的氣候會議,只能說是緩步前行、動能散亂。
目前會場的氣氛是now or never,所有與會代表共同體認,談判時機稍縱即逝,一定要談出個結果來
依照大會第一天公民社會團體所發放的新聞稿分析,維護或摧毀,端看1%富國的排放汙染者與99%代表發展中國家以及公民社會在德班第二星期高層部長會議的折衝與對抗。
此次日本在坎昆氣候談判的立場轉向,不能解釋成對京都議定書開了致命的一槍,相反的,日本適時的指出後京都協議架構下中美缺席的困境,促使國際社會正視中國與美國參與全球減碳機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一向承襲保守路線的日本,終於在坎昆的氣候談判桌上先發制人,先馳得點為日後談判預留契機。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