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blog

過漁讓「藍碳」消失中! 世界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國家 台灣也上榜

2023/07/27 曹可芝

全球漁業過度捕撈造成近90%魚種面臨生存危機,影響所及除了生態系統與人們的餐桌,海洋「藍碳」也因大型魚類的屍骸消失而減少。近來,有研究發現過漁與藍碳消失之間的關聯性。在公海上,台灣船隊的捕撈量相當於藍碳消耗第三大國,背後支撐的則是世界第七高的有害漁業補貼花費。

全球漁業過度捕撈造成近九成魚種面臨生存危機,也導致藍碳減少。圖片來源: Anastasia Fomina/Unsplash

大型魚類屍骸如何成為固碳要角?

海洋作為自然碳匯(carbon sink)的重要儲藏庫,每年約吸納25億噸的碳,佔人類排碳量22%。沿海植被的碳封存潛力相當驚人,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三者共可儲存超過55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超過海洋總儲碳量的50%。大型魚類如鯨魚,一生中捕捉的碳也不能小覷,甚至遠遠超過許多陸生植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9年報吿指出,每條大型鯨魚平均能儲存33噸二氧化碳,相較之下一棵樹每年只吸收48磅(約22公斤)左右。當鯨魚綿長的壽命走到終點,死後沉入海底,其屍骸保存的碳能夠在深海維持數百年,不會逸散到大氣中。

鯨魚屍骸分解過程中滋養的浮游植物也是固碳好手。全球浮游植物每年供應世上50%的氧氣,同時也捕捉37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四座亞馬遜雨林的固碳量。由於鯨魚的排遺含有鐵、氮等各種浮游植物需要的物質,牠們在海洋中無論水平或垂直移動,都能大幅促進浮游植物生長。

可惜的是,20世紀全球鯨魚總量相比工業捕鯨前(約400~500萬頭)已減少至低於25%(約130多萬頭),體型最大的藍鯨數量更低於3%。


每條大型鯨魚平均能儲存33噸二氧化碳,鯨魚死後沉入海底的大型屍骸所保存的碳可在深海維持數百年。圖片來源:Todd Cravens/Unsplash

過度捕撈如何令「藍碳」減量?

鯨魚與其他大型魚類的銳減,不僅是過度捕撈的後果,也代表人類每年從海裡撈出許多「藍碳」,無疑是暖化的隱形兇手。

2020年一份重要研究顯示,每年有大量可保存藍碳的大型魚類經漁業活動撈盡,而整個漁產業從捕撈、處理到消費漁獲的同時,又排放更多二氧化碳。該研究「讓大型魚類回歸大海:漁業如何阻礙藍碳儲存」(Let more big fish sink: Fisheries prevent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half in unprofitable areas)統計了長度30公分以上的旗魚、鮪魚、鯊魚、鯖魚等大型魚種,發現牠們每年儲存的碳能達到7億噸,貢獻量非常驚人。

研究指出,在1950~2014年間,全球漁船捕撈的大型魚種,換算成牠們一生可儲存的藍碳量,約等於3750萬噸,其中約2180萬噸是可以沉至深海的碳。此外,因為漁船動力來自化石燃料,每撈起1公噸漁獲約產生1.9噸二氧化碳,估計自1950~2014年,漁船本身排放的碳達1.65億噸。加總起來,這段期間漁業的排碳量高達2億噸。光是2014年一年的碳排量就達2040萬噸,相當於450萬輛汽車一年排放量。

若從公海海域分析,太平洋撈出的藍碳佔全球總量71.1%,其中49.1%來自南北緯10度以內的赤道海域。若以各國漁船來看,藍碳消耗最大的前三名分別為日本(22.2%)、印尼(6%)與台灣(5.1%),再加上菲律賓、西班牙、美國、厄瓜多、中國、南韓與泰國,從1950年起,這10國撈上岸的藍碳共佔全球總量的62%。

過度捕撈元兇找到了,不當漁業補貼台灣排世界第七

如果上述漁獲能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那麼或許還有點道理。

但研究也發現,將近半數的公海漁業活動,竟然沒有補貼就無法獲利。研究指出,遠洋漁業在公海提取的藍碳,如果不計入政府對漁港建設、漁船新建及燃油花費的補貼,有43.5%的漁業行為都將不具經濟效益。這些沒有補貼就無利可圖的公海漁場,又以北緯10度至南緯20度之間海域的藍碳消耗最為嚴重,包括日本沿岸、太平洋中部、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北部等區域。如果納入政府補貼,「漁業無利可圖」海域占比將降至23.1%。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22年就曾警告,「每年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214億2600萬元)的漁業補貼直接造成了過度捕撈問題」。

根據美國非營利海洋保育團體Oceana於2021年的報告,2018年全球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國」每年支出了154億美元(約4769億元新台幣),其中有超過53億美元用於補貼本國船隊開往他國海域捕撈。前三名分別是中國、日本、韓國。驚人的是,台灣在榜上排名第七,每年約花費7億元新台幣在有害漁業補貼。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過去曾示警,每年提供的大量漁業補貼直接造成了海洋過度捕撈問題。照片來源:Jo-Anne McArthur/Unsplash

今年5月8日,UNCTAD也在第三屆聯合國貿易論壇公開呼籲全球應儘速通過「藍色協議」(Blue Deal)以保護珍貴海洋資源。希望禁止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的捕撈活動,更要求終止各國針對公海漁業活動的補貼。然而,「藍色協議」須在世貿組織164個成員國中,經2/3的國家核准,才能生效。

參考資料:

Science Advances(2020年10月28日)Let more big fish sink: Fisheries prevent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half in unprofitable areas

食力(2022年4月21日)每年漁業補撈3兆條魚 為陸地飼養動物的50倍!「補貼」為什麼成為過度捕撈元兇?

IMF(2019年12月),Nature's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OCEANA(2021年6月),Tracking Harmful Fisheries Subsidies

環境資訊中心(2019年10月2日),一條鯨魚抵幾千棵樹 緩解暖化天然神器 「護鯨就是固碳」

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1月21日),海洋「藍碳」會是未來碳儲存的潛力股嗎?

UNCTAD(2023年5月8日),Global 'Blue Deal' urgently needed to protect and invest in our ocean

曹可芝

文字投影師,在字裡行間讀懂世界。

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