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經營的獨立媒體,希望藉由環境資訊的交流,使更多人關懷環境參與行動,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低碳生活部落格與環境資訊中心曾合作繼續看見台灣專欄。
在毛利人的菜單上,Tuna不是鮪魚,而是鰻魚。鰻魚分布廣、易捕撈,是傳統毛利文化的重要食物之一。如今,紐西蘭特有種長鰭鰻(longfin eel)卻是氣候變遷下最脆弱的淡水魚類之一。一方面,鰻魚幾乎無法人工繁殖,全靠捕撈野生幼鰻;另一方面,過度捕撈、河川污染、水壩阻隔遷徙、氣候變遷也增加了生存難度。
氣候越來越溫暖,原本常見於炎熱地區的閃電,現在也頻頻光顧北極。北極的閃電不只可能引發森林大火,還可能燒進地下含碳量極高的極地土壤,不過科學家也發現,閃電或許也有「清除甲烷」的本事。
今年7月,南台灣受豪雨重創,除了大量民宅,也有不少古蹟損害,台南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的剪黏掉落、牌樓倒塌;嘉義的「嘉義舊監獄」受損;澎湖的天后宮室內嚴重漏水,讓極端天氣下的古蹟保存問題浮上檯面。不只台灣,國際上也有許多世界遺產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面臨著毀損、消失的危機。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