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在延長會議後,終於在23日凌晨近3點達成最難也是最關鍵的氣候資金協議。富國同意每年支付3000億美元協助貧窮的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災害,儘管數額遠不足開發中國家提出的1.3兆美元。
許多限制全球暖化在1.5°C的模擬途徑嚴重依賴「碳捕獲和儲存生物能」(BECCS)技術。 (有些研究發現,沒有BECCS也可以實現1.5°C目標,但要在其他方面有不同假設。)這種技術需要種植作物,利用作物產生能量,在能量儲存在地下或海洋前捕獲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報告相當肯定,沙漠化的風險將因氣候變遷而增加。例如,在全球暖化1.5°C、2°C和3°C的「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SP2」(「中間路線」)下,生活在乾地並面臨缺水壓力、乾旱強度和棲息地劣化等風險的人口分別將達到9.51億、11.5億和12.9億人。
由於非永續土地利用與氣候變遷之間密切相關,兩者分別讓各自的問題更難解,報告稱:「加強糧食安全和減少營養不良,同時抑制和扭轉沙漠化和土地劣化,是重大的社會挑戰,同時要適應和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又不能犧牲土地的非物質利益,讓這個挑戰更顯艱鉅。」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脆弱度高的農業更需要有因應的調適策略,發展適應氣候風險的農業生產體系。台灣在農委會的推動下,也已經開始針對技術及社會層面,推動農業氣象與農業保險等調適策略
本文包含 2013年9月 與 2014年4月兩場次之「台達解讀聯合國第五份氣候變遷報告工作坊」資料,包括三份報告決策者摘要的簡要中譯,以及兩場次工作坊演講錄影,敬請參考。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