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無法開展的關鍵,有時也許不是「民眾沒準備好」;而是「政府還沒準備好去相信民眾!」"
![]() |
每輪小組討論後由參加者輪番發表成果,手持麥克風為總主持人史邦斯。(圖片來源:烏特列支市政府) |
|
大規模介入
|
傳統變革做法
|
願景
|
捲動系統內所有利害關係人,制定轉型願景並培養改變的能力。
|
由專家和高階管理人員組成的菁英小組制定願景。
|
接受度與擁有感
|
是藉由捲動人們參與改變的過程,自然獲得的效果。
|
由少數人對大眾進行宣傳和遊說,接受他們提出的策略和計畫
|
資訊產出
|
依照大群體對現實的集體想像,形塑資訊和決策。捲動大量利害關係人。
|
依一小群人對現實的有限認知建立資訊和決策。僅捲動少數利害關係人,決策圈外者(如社區居民)的意見及部分議題常遭漠視。
|
思維方式
|
針對如網絡般複雜的因果關係,進行系統性的思考,會審視議題背後的情境脈絡和趨勢。
|
鮮少將議題放在夠大的情境脈絡下思考,也未能考慮延遲反應。
|
如何發動改變
|
規劃與執行同步進行,在整個組織裡同時被啟動。
|
先有規劃,再來執行。當少數人進行規劃時,其他人不會採取行動。
|
![]() |
(圖片來源:KaapZ 介紹future search 短片截圖) |
「探尋未來」是在複雜情境下尋找共識的方法。在知識爆炸的網絡時代,人與人的連結錯綜複雜,每個行動都會對其他人事物造成影響。因此「線性」思考方式和傳統評估決策方法,無法幫我們面對高度複雜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挑戰(如能源轉型)。探尋未來提供一種有效方法,幫助決策者捲動多重利害關係人、整合多元歧異的知識和利益,找出共同的未來願景和行動方針,主要原則包括:
|
![]() |
在能源城市對話舉行前,烏特列支裡討論能源議題的永遠是同一批人,他們很少傾聽對方說的話,每次都搬出同一套理論,陷入僵局。能源城市對話或許無法化解衝突,但可以幫助意見不同的人們找到共通點,一起打造眾人共享的未來。 (圖片來源:KaapZ,圖中荷蘭文意為「遠離壕溝戰」) |
![]() |
司喬托給台灣公務員的加油打氣:
「公務員對『城市對話』這種嘗試缺乏信任很正常,因為這和他們平常熟悉的風險管理方式很不一樣。但這是錯的:你必須相信民眾,相信過程。如果你能做到,結果會非常美好,就像烏特列支的市民能源計畫。籌備團隊可以處理缺乏信任的問題,方法是花時間,測試各種點子、將團隊成員整合在一起。」
|
![]() |
史邦斯給對話帶領人的小建議:
「帶領大型團體討論是很有趣的,如果你對討論內容沒有利害關係,進行起來會輕鬆很多。但要意識到成功來自於籌備(in the preparation you make the success)。你不可能知道每件事,也不可能預見每種狀況。控制你能控制的,剩下的不用強求。而你能控制的就是外在環境條件、進行原則等。只要把這部分工作認真做好,就可以放手讓剩下的過程自行發展。」
|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