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5年來,沒有人拿得出這樣的計畫(興建核電廠),一方面因為價格太高,一方面政府要求他們拿出長期核廢料處置計畫,這牽涉到很高的安全標準。各種面向權衡考量後,核電廠就不是一個經濟上可行的選項。
荷蘭提出「2030年離岸風電路徑規劃」,力拚2030年前離岸風機裝置容量從1GW擴增到11.5GW;又提出「禁用燃煤發電法草案」,規定所有燃煤電廠須在2030年前退場。更驚人的是,身為天然氣生產大國的荷蘭,還要逐漸擺脫對天然氣的依賴!
政府愈早釋出轉型的明確訊號,就愈能降低企業投資的不確定性。「從市場穩定性和未來競爭力的國際發展來看,政府提出明確的氣候決策和法案是必要的。」
英國與加拿大帶頭發起「脫煤者聯盟」(The 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目標是在下屆氣候變遷會議前募集超過50個國家加入脫煤行列。
不管代表美國的聲音多麼分歧、川普政府擁護化石燃料產業和利益的行動讓多少人嗤之以鼻,「川普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對話無法開展的關鍵,有時也許不是「民眾沒準備好」;而是「政府還沒準備好去相信民眾!」
城市對話的秘訣,就在於具有「生產性」(generative)的問題!不只是鼓勵人們回答,還要能激起人們一連串的思考,而且想要跟別人討論這些想法。
永續轉型不是靠政府單一政策就能完成,各方政治角力與傳統勢力的糾纏,會一路影響、甚至牽動轉型路徑變化。除了督促政府和企業改變,培養公民社會和環境運動團體的實力,也是促成永續轉型的方式之一。
多層次視角認為,轉型牽涉「場景」(landscape)、「體制」(regime)、和「利基」(niche) 三者的多重互動。當一個體制出現矛盾,或與其他體制或場景衝突,便會製造出機會之窗,讓有潛力的「利基創新」趁勢而起,與之競合。
永續名下的做法,就跟「斯斯」一樣,不是只有一種。不同永續層次之間可能存在競合關係,也不一定能如主流定義所宣稱地達成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贏。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