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文本不外乎呈現三種內容:資料、邏輯論證、觀點,「媒體識讀」即是針對文本分析,找出這些撰寫者隱藏、或忽略的邏輯和觀點。"
示意圖,修改自SARAH ROGERS/THE DAILY BEAST
文/顏東白(前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剛在波昂落幕,除了眾所矚目的官方談判成果,今天讓筆者來介紹一個有趣的題材--「媒體識讀」。當COP23如火如荼地舉辦時,發跡自柏林的Clean Energy Wire(清潔能源通訊社),也在附近舉辦了兩天的國際能源媒體交流會議,筆者想從中了解當前能源相關報導的主要問題,及台灣此刻需要的媒體類型為何?
事實上,早在能源產業發生變化前,媒體產業就遭遇了許多變革。近年社群媒體的興起,迫使傳統媒體工作者重新調整心態和工作方式,從單向的訊息傳遞者;轉變成可和閱聽人雙向互動的收發者。
COP23召開期間,德國當地有許多對應活動,比如這場要求「廢除煤炭」的示威活動。
另一場工作坊請來了Deutsche Welle(德國之聲)環境組的總編輯Sonya Angelica Diehn,和Energy Transition主要撰稿人Craig Morris,一起討論能源轉型報導中新聞「真實性」被混淆的問題。西方探討的真實性焦點,往往針對數據資料是否正確?自從美國選出一位公然駁斥主流媒體報導為Fake News(假新聞)、自己卻常講出不符事實言論的總統(除了川普還有誰?)後,「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便成了熱門詞語,迫使媒體陷入泥巴戰,必須反覆確認、一再查證。
衛報前任總編輯Mark Rice-Oxley分享媒體與閱聽人關係近幾年的轉變(拍攝:顏東白)
高階偏誤又更難處理,因為雙方都覺得自己的認知才是對的、各持己見,形成更多討論上的阻礙。除此,問題意識、採訪對象、摘錄的語句、前後文排序等,也可能是報導產生偏誤的原因。
歐盟各國再生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耗量比例(資料來源:eurostat)
註:最終能源消耗量和初級能源消耗量差別在於扣除能源部門自身消耗能源
當天我特別留意幾家單位,比方筆者撰文常引用的Energy Transition、Clean Energy Wire、Clean Technica等知名能源媒體,來自開發中國家的China Dialogue(中外對話)、The Third Pole也受邀分享,得以稍微了解他們的運作模式。
Clean Energy Wire在COP23期間舉辦媒體交流會議,期待創造國際連結與經驗分享。(拍攝:顏東白)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媒體?依筆者個人觀察,台灣已有不少類似Craig Morris的倡議者,擅以個人特色吸引固定讀者;問題是每篇報導難以彙整。而Clean Technica的商業化風格或可吸引更多人,卻得建立在綠能產業發達、且讀者對媒體商業化接受度更高時。相較之下,Clean Energy Wire的專題報導和高品質資料圖表,才是台灣當前最需要的。如何做出這樣的高品質媒體?就是我們該省思的重點。
Programme: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Is Journalism Ready?
Meet #KeepitintheGround supporters
德國能源轉型現況2016–2017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