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再生衣皆獨一無二。「我會刻意保留褲子的樣貌,因為那也是一個趣味,」李亞俐興致勃勃地表示,「對客人來說,二手衣原本的印記或使用過的痕跡,就會讓你的衣服跟下一個消費者買的完全不一樣。」"
(Photo Credit: Eco Chic Maker)
文/社企流-郭潔鈴 核稿編輯/李沂霖、梁元齡
當快時尚風行全球、週週推出新品的背後,我們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5 年前,位於孟加拉的成衣工廠轟然倒塌,8 層樓高的建築驟然塌成一層,逾千名工人埋葬於瓦礫堆中,再也無法重見天日,罹難者多是女性與她們的孩子。
當工廠倒塌時,裡頭正在生產的服飾,不乏全球知名的快時尚品牌,為時尚界拋下一枚震撼彈。為了將生產成本壓至最低,多間成衣廠擠在一棟原本應作為辦公室的大樓中,工人們與裁縫機高度密集,使大樓終究無法承受過多的重量。
關注社會與環境正義議題多年的英國記者 Lucy Siegle 曾說:「快時尚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某個國度中,定有一群人默默地犧牲著。(Fast fashion isn't free. Someone, somewhere is paying.)」
設計師李亞俐分析,除了人權剝削以外,環境汙染、成衣生產過剩,也都是快時尚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類盲目追逐最新流行服飾的背後,其實需耗費大量的環境資源。根據 2017 年哥本哈根時尚高峰會的報告,2015 年時裝產業消耗近 800 億立方公尺的水資源,產出約 17 億噸的二氧化碳以及 9200 萬噸的廢棄物。
然而,用環境代價換來的衣物,並沒有被妥善珍惜。根據遠見雜誌報導,台灣人每分鐘就丟棄 438 件衣服,一年累計產生的衣物垃圾高達 6 萬噸,台灣儼然成了「舊衣墳場」。
「這是一個積非成是的世代,」李亞俐語重心長地說。相較大眾「快買快丟」的行為模式,她認為更應將每一件衣服的壽命延至極限,舊衣除了可被修補外,還能再次做為衣物原料,在設計師的巧手下,幻化成新的生命,扭轉被丟棄的命運。
誠如英國龐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所說,「買少一點、選好一點、穿久一點!(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木匠的家再生衣作提供優質、耐穿並具有資源永續意義的服飾,提供消費者一個落實永續時尚的新選擇。
「我希望當品牌做出一個形象後,還能引導更多台灣的年輕人,也去做對社會有責任的設計,讓永續時尚遍地開花。」
(本專題委託社企流製作刊登)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