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底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提出針對開發中國家的新氣候融資計畫,看似大有進展,其實早在10年前已開發國家就已承諾過,且至今實際給出的資金仍然嚴重不足。同時,一直採用貸款形式的氣候融資,反而讓開發中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引言:英國為世界最早將淨零政策列入立法的國家。2022年7月,英國零碳飛行理事會(Jet Zero Council)更制定了2050年前,英國該如何達成產業淨零的策略及措施。其中不乏針對現行飛航科技的革新目標,以及政府未來如何與產業及國際合作的討論。
歷屆聯合國氣候會議,經常對工業部門去碳化帶來影響。如2015年的COP21,便直接刺激綠電市場蓬勃發展。 而去年的COP26,不僅創造低碳原物料的嶄新市場,英、美兩國還提出「格拉斯哥突破議程」(Glasgow Breakthroughs Agenda) ,集結40多國及多個國際組織共同投入電力、零排放車輛、鋼鐵、氫能、農業等低碳解方。
隨著太陽光電、風電等發電技術日益成熟、成本不斷下降,IEA預估到了2030年,每公斤綠氫成本有機會降到1.3~4.5美元(約台幣42-145元),相當於每發一度電只要0.039-0.135美元(約台幣1.3~4.5元)。
去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後,各界紛紛對大會結論表達遺憾,認為各國縱使終止石油資金鏈,許多排放溫室氣體的關鍵產業仍沒有達成共識,包含與國際運輸密切關聯的航空業及海運業。其中尤以排放量最大的中國,及其國營航空公司最受矚目。
距COP27只剩50天,世界氣象組織(WMO)攜手多家專業機構發表《United in Science: We are head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重磅報告,對於因俄烏戰爭引發化石燃料反撲潮的世界提出三大警語,包括攝氏1.5度C升溫警戒線即將失守、2030減碳承諾須大幅倍增、集人口和排放源於一身的城市應扛起重任~
英國青年氣候倡議者瑪哥林(Jamie Margolin)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道: 「對抗氣候變遷,勢必要同時對抗社會結構性壓迫。」
這些年,空汙儼然成為最熱門、也最能吸引群眾注意力的環保話題之一,各級政府與主管機關紛紛施展管制作為,並投入大批資源,如更新監測設備、汰換老舊車輛及工業鍋爐、甚至要求電廠機組降載、還定期公布空品狀況及警示資訊,希望能夠化解民怨。
隨著海洋持續變暖和海洋酸化,全球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最快在2030年之前,全球可能有過半人口會面臨到水資源壓力。此外,各地都會經歷越來越多氣候挑戰,按現階段升溫速度,想要守住《巴黎協定》設定的1.5度C至2度C溫控目標,所剩時間已經不多,如何採取有效行動呢?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