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爬梳這些建物的設計手法,其實可以統整出一個簡單結論,那就是要想在亞洲地區達到低耗能或淨零耗能,建築體必須囊括主動式設計、節能產品和再生能源科技。甚至總體來說,被動式策略應「先於」主動式設計。
為提供父母更多有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除了精美的紙本書籍,《那瑪夏的圖書館》同時推出5分鐘的動畫影片和擴增實境功能,讓觀眾感受栩栩如生的場景,從中了解綠建築運作的來龍去脈。
銘傳大學王价巨教授的研究成果「校園災害管理涵構之研究」登上國際,2014-2015年研究過程中套用這份指標,證實那瑪夏民權國小防災安全係數為81.5%,中英文研究成果摘要亦同步發表如下。
由於那瑪夏的民權國小在全校師生努力下成功達到淨零耗能校園里程碑,連聖誕老公公都好奇來取經,校園內的能源管理是怎麼做到的?每個孩子也都化身為能源小偵探,在闖關遊戲裡,充分體驗到那瑪夏民權國小的綠建築環境特色。
將對聖誕節的想像,延伸到北極融冰和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生物,這一份正確的關懷態度將使人和地球都受益,亦是給孩子們最好的聖誕禮物了。
這一間環保的節能小學,相較於同樣規模的校園,預估一年可以省下25萬元的電費。校區內所設置的風力及太陽,也足以讓校內獨棟的圖書館,在良好發電條件下,可以完全依靠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Net-Zero)」高標準。
如何防災、減災以及為自己、為家人、社區創造更有恢復力,且能因應能資源價格波動而引起的糧食、物價上揚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經與能源素養脫不了關係。因此,我們提出能源教育2.0,跳脫教案,回歸生活。它不代表課堂與學校能源教育不重要了,而是六年前能源教材的延伸與轉型,一種能源教育在生活中體現的回歸。
在極端氣候的挑戰下,如何讓原鄉族人「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想法真正落實,或許兼具避難中心的民權國小,將成為南部山區的一個指標案例。
從建築的生命週期思考,以大自然、設計者、使用者合作的角度出發,綠建築的定義更寬廣了。在所有人共同參與的前提之下,建築成為網路的一部分,回到大自然的模式裡。
位於高雄山區的民權國小圖書館,不只美得像一首歌,也是台灣第一座達到「淨零耗能」要求的校園圖書館。它是郭英釗建築師的最新作品,也是他十年來第四座綠色圖書館;不但最新,更結合了亞熱帶與溫帶建築的優點,成為往後綠色圖書館的新典範。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