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解決隱私、公平及可靠性問題,數位解決方案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更能達到規模經濟與創造新機會。
氣候變遷已然成為全球各大城市所須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不只是城市的硬體將受到考驗,市民的反應行動也很重要。這些獲選的城市將成為這個領域的先行者,持續啟發未來的城市行動
都市中的綠洲會勾起市民三種感受。這些資訊其實點出了都市空間即使受限,但並未框住人們欲將自然帶入都市的渴望。
荷蘭的「雨水分流」作法相當有名,目的是讓雨水不再流入下水道,從源頭分離、不與廢水混合淨化,直接補充地下水,還能減緩大雨時的排水負擔,避免洪泛危機。
為讓一般民眾了解電動車的好處,奈梅亨市府在市中心廣場開放市民試乘,預計吸引2000位市民體驗。
「雨水分流」是荷蘭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措施,也在奈梅亨市中心許多角落裡展現,如地圖上的玉米市場公園、皇家廣場、黑瑟街小渠道、水跡字樣,提醒民眾與水不可分割的共生關係。
位於城區北方的ENGIE燃煤發電廠,未來將轉型為全新的「綠色能源三角洲」。第一階段目標是建立擁有8700片太陽能板的太陽能發電廠,下一階段還要建立生質能、液化天然氣、及三座風力發電機。
目前荷蘭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僅需120公升,不僅低於全歐平均值(150公升),更只有台灣(276公升)的四成出頭。這番節水成績,可歸功於較高的水費和政策宣導。
一個合適的能源策略,能帶動城市或國家更大規模地減碳,開創綠色就業機會與經濟效益。讓我們先掃描幾個城市的能源政策,再來探討台灣地方政府的能源治理。
當循環經濟概念應用在都市空間再生案例上,其特別的價值在哪裡?對我而言,這個特別的價值在於與體驗經濟的結合。以空間當作不同活動的載體,藉由園區導覽、不定期舉辦活動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讓大眾看得到、感受得到這個過程,並意識到自己也參與其中。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