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使用ChatGPT查詢資料的耗能程度,比Google標準搜尋高出10倍。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各大公司投入這股熱潮,能耗需求也不斷增加。雖然AI和大數據可協助企業即時將回饋修正最佳化,進而改善生產效能與能源效率來減碳,但如何在資料中心建造及營運過程中,同時兼具穩定性及永續性恐怕是營運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儘管2023年綠電自由市場規模略有成長,但綠電仍供不應求,且因成本或價格考量,仍未能滿足大部分企業的綠電需求,但隨著灰電的價格上漲、綠電彈性分配與融資保證機制推出,仍期待這些市場外部支持可協助企業找到具成本效益的脫碳方式。
在德國與台灣,「經濟、效率、規模」似乎成了綠能發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縮公民電廠生存空間。除了持續培養每位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熱情,政府對公民電廠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電廠設置規範更加彈性化、補助申請程序簡化等,將是公民電廠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八月中,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預計投入近3700億美元(約台幣11兆元)於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安全相關項目,峰迴路轉的立法與激辯過程,更成為國際氣候圈熱門話題,為年底將在埃及召開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注入了可觀的推進能量。
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六月提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五項修法草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這項新規:「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立法的主要參考對象,即為德國柏林的作法。
隨著台灣淨零碳排的藍圖逐漸成形,使用更多綠能發電便成為必然的趨勢。身為海島國家,環繞台灣的海洋成了充滿潛力的資源,但是,台灣的「藍海」策略準備好了嗎?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能源價格自去(2021)年9月就持續飆漲,使得德國社會對能此越發恐慌。然而,這場軍事衝突反而讓德國政界更加堅定推動能源轉型。然而,德國的能源轉型趨勢,也衍伸出新的社會議題:一是這些綠能推廣措施的參與者不夠多,因此有所侷限;二是能源轉型加劇了能源貧窮,讓弱勢家庭負擔更加沉重。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2021年再生能源》報告出爐,再生能源在2021年突破疫情阻撓的不利因素,依舊維持強勁成長,快到IEA今年報告採用主要方案(保守)和加速方案(樂觀)兩種預測模式,避免再次低估的情況。
隨著全球GDP預估將大反彈6%,全球能源需求以及碳排放也估計將反彈近5%,一舉吃掉去年的跌幅!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