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率攀升、人才外流、出生率下降……在喜馬拉雅山脈寧靜山麓間,曾被評為全球最幸褔國度的不丹,如今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擔,重新思考發展策略。為了帶動經濟轉型,吸引人才回流,不丹正在規劃一座融合正念、環保、自然與文化的「格勒普正念之城」,他們並非單純擁抱資本主義,而是試圖走出一條可融合現代發展且兼顧永續理念的全新道路。
全球衛生紙需求持續增長,但以原生紙漿製成的衛生紙,對環境的危害不容小覷,包括砍伐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污染等。使用回收廢紙與替代原料,讓使用衛生紙成為更環保永續的選擇。
每年年末總伴隨關鍵字熱潮,2024年出現了哪些環境新詞?從「超級通勤者」到「碳牛仔」,這些新詞你都認識嗎?
新年穿新衣,在過年習俗象徵嶄新的開始,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快時尚產業與網路商城蓬勃發展,購買新衣比以往更便利,人們的過度消費正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非營利組織Remake發起一場名為「無新衣挑戰」的環保運動,號召大眾重新思考我們與服裝的關係,連《BBC》主播也共襄盛舉。
2024巴黎奧運以創紀錄的減碳成就畫下句點。傳統巨型奧運模式當前,究竟這場號稱「史上最環保」的盛大體育賽事,最後有沒有交出亮麗的減碳成績單、達成賽前的環保承諾呢?未來舉辦大型運動賽事,又能從中學到什麼經驗?
全球珊瑚礁生態最豐富的珊瑚大三角,印尼處於最中心,有「海中亞馬遜」之稱,甚至讓美國政府第四度同意讓其用更實際的保護自然作為來抵銷外債。這樣的作法究竟能不能拯救印尼的珊瑚呢?
2023年3月,台東大學蔡政良老師收到一則從法國、庫克群島、關島、菲律賓、花蓮一路輾轉傳來的訊息,一位在法國跟海洋事務有關的學者將來台東衝浪,希望能與對海洋永續有興趣的在地人聊聊。幾天後,蔡政良與法裔美籍科學家潘林木(Linwood Pendleton)在都蘭部落的衝浪店見面,原來潘林木是「未來地球」(Future Earth)海洋知行網絡(Ocean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的執行長,致力於國際海洋永續科學的知識網絡建構與連結。 當晚,蔡政良提及都蘭部落意識到附近海域海洋資源正急速崩壞,部落希望能以傳統生態知識為基礎,劃設海洋保護區;潘林木則提議,可邀請他認識的太平洋南島語族原住民族海洋科學家,與都蘭部落族人們對話,討論濱海原住民族如何參與海洋永續並做出貢獻。原住民族的海洋傳統生態知識是長期與海洋互動為基礎的知識系統,與海洋科學知識其實可以相輔相成,只可惜,在台灣並無對話機會。透過潘林木介紹,蔡政良和中研院永續中心的「未來地球台北」海洋知行網絡小組有了進一步的連結。 「台灣雖是一個小島,但透過連結,可以成為南太平洋原民島國的樞紐。」今年4月初,未來地球台北海洋工作小組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在台東史博館舉辦年度「海洋行動座談會」,以「南島族群與海洋永續的共同實踐」為主題。透過這次研討會,原住民族知識系統、海洋科學的學者專家與原住民族終於開啟了對話。以下為研討會各場次議題的內容摘要。
在印尼,一場融合信仰與環保的綠色革命正在悄悄發生,不僅體現在清真寺建築加裝太陽能板,更延伸到齋戒月中,將環保理念結合信仰,進一步深入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
長期以來,煙火一直是眾多大型慶祝活動的壓軸首選,然而它對環境的污染不容小覷。在環保意識抬頭下,無人機表演、雷射燈光秀、光雕投影秀等,已然成為日益風行的替代方案。
為了達到減碳目標,歐洲各國紛紛推出鼓勵自行車通勤的政策,甚至付錢請員工騎自行車上班,這些措施期望大眾用低碳的自行車取代機車、汽車等高汙染的交通方式。除此之外,堪稱「自行車天堂」的歐洲各國也透過完善路網、友善自行車的道路設計,進一步讓大眾願意選擇用自行車通勤。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