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率攀升、人才外流、出生率下降……在喜馬拉雅山脈寧靜山麓間,曾被評為全球最幸褔國度的不丹,如今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擔,重新思考發展策略。為了帶動經濟轉型,吸引人才回流,不丹正在規劃一座融合正念、環保、自然與文化的「格勒普正念之城」,他們並非單純擁抱資本主義,而是試圖走出一條可融合現代發展且兼顧永續理念的全新道路。
戴上安全帽,多名小學生興高采烈地踏上單車,他們不搭校車也不請爸媽接送,而是沿著特定路線、浩浩蕩蕩地騎往學校。這是國外一種名為自行車巴士的通勤方式,讓小孩們可在約定時間、路線中組成自行車隊,不僅能在上學路上享受騎車樂趣,也讓永續交通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減少碳足跡,巴黎奧運選手村的建築使用大量木材和低碳混凝土,減少了47%的碳排放,且所有空間都不會設置空調。此舉引發了各國代表團的擔憂。近年巴黎炙夏高溫可達40多度,沒有冷氣的選手村,可能會消耗選手體力,影響表現、增加健康風險,甚至引發選手焦慮。
“台灣的主要城市已快速跟上國際大城趨勢,首先通過氣候變遷調適法規,再以氣候行動計畫帶入相關措施……但在行動上,仍以傳統由上而下的思維看待氣候變遷議題,並未整合與社區相關的淨零策略。”
目前台灣少見「可步行度Walkability」的研究,英國私人旅程規劃公司評比世界適宜步行的城市,巴賽隆納排名39,亞洲的上海、新加坡排序分別為43和48,台灣則是不知落在第幾名。
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六月提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五項修法草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這項新規:「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立法的主要參考對象,即為德國柏林的作法。
如果能解決隱私、公平及可靠性問題,數位解決方案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更能達到規模經濟與創造新機會。
從英國皇家植物園和台北植物園,可以看到未來的植物園將是以原生物種、耐旱、耐澇的植物為主要趨勢。而面對極端氣候,植物園能否設計出氣候復原力或具有韌性(resilience)的植物群落將成為核心能力。
氣候變遷已然成為全球各大城市所須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不只是城市的硬體將受到考驗,市民的反應行動也很重要。這些獲選的城市將成為這個領域的先行者,持續啟發未來的城市行動
通過認證對當地社區無疑是個好宣傳,因為這代表當地居住生活品質佳,能吸引個人及企業遷入此區,增加稅收及節省能源開支,也代表當地決策者對能源未來有長久規劃,讓人民安居樂業。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