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航空公司近日宣布放棄2030年減碳目標,成為全球首個削弱氣候目標的重要航空公司。這一決定引發各界譁然,也顯示了航空業在減碳、甚至淨零路上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儘管今年電動車市場傳出降溫訊號,但國際能源總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認為:「全球電動車革命似乎正準備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而非逐步減弱。」但電動車數量要持續增長,除了推出平價車款,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應跟上。
為了達到減碳目標,歐洲各國紛紛推出鼓勵自行車通勤的政策,甚至付錢請員工騎自行車上班,這些措施期望大眾用低碳的自行車取代機車、汽車等高汙染的交通方式。除此之外,堪稱「自行車天堂」的歐洲各國也透過完善路網、友善自行車的道路設計,進一步讓大眾願意選擇用自行車通勤。
為了減少碳足跡,巴黎奧運選手村的建築使用大量木材和低碳混凝土,減少了47%的碳排放,且所有空間都不會設置空調。此舉引發了各國代表團的擔憂。近年巴黎炙夏高溫可達40多度,沒有冷氣的選手村,可能會消耗選手體力,影響表現、增加健康風險,甚至引發選手焦慮。
2024年出爐的《機場追蹤報告》,列出了全球20座汙染最嚴重的機場,交通繁忙的杜拜機場是全球汙染最嚴重的機場,而坐擁六座機場的「霧都」倫敦,則被評為航空汙染最嚴重的城市。
英國政府去年底承諾,將在2027年前推出英國版碳邊境調整機制(UK CBAM),以避免碳洩漏風險。這項重大宣告將導致不少進口商面臨與國內生產商相當的碳價。英國版CBAM 收取的費用將取決於進口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原產國碳定價與英國碳價的差距,涵蓋鋼鐵、鋁、化肥、氫、陶瓷、玻璃、水泥等產業,機制的設計與明確範圍將於2024年進一步研商。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發起的「建築突破」,是法國、摩洛哥共同主導、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合作的國際倡議,目標在2030年使「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成為新常態。"
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正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舉行。本次大會有幾項與工業去碳化相關的重點值得關注。台灣是高度仰賴出口貿易的國家,2025年碳費制度更將正式上路,該如何把握此趨勢重新檢視、協調國內政策,與國際接軌?
全球淨零轉型趨勢下,近年能源、運輸領域的關鍵技術發展迅速,但相較之下,全球工業部門、尤其是重工業去碳化的進展陷入停滯。從COP26開始,經過了三屆COP大會主席接力,本次大會中多項與工業去碳化相關的自願性協議進展也值得關注。
今年7月初落幕的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第80屆會議上,175個會員國達成共識,航運業將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船舶業的減碳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幸運的是,各界早已經開始著手研發船舶的能源效率改良,現在究竟有哪些可能可行的低碳航運方式呢?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