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青年氣候倡議者瑪哥林(Jamie Margolin)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道: 「對抗氣候變遷,勢必要同時對抗社會結構性壓迫。」
這些年,空污儼然成為最熱門、也最能吸引群眾注意力的環保話題之一,各級政府與主管機關紛紛施展管制作為,並投入大批資源,如更新監測設備、汰換老舊車輛及工業鍋爐、甚至要求電廠機組降載、還定期公布空品狀況及警示資訊,希望能夠化解民怨。
隨著海洋持續變暖和海洋酸化,全球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最快在2030年之前,全球可能有過半人口會面臨到水資源壓力。此外,各地都會經歷越來越多氣候挑戰,按現階段升溫速度,想要守住《巴黎協定》設定的1.5度C至2度C溫控目標,所剩時間已經不多,如何採取有效行動呢?
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匯聚全球相關組織討論氣候變遷,台達基金會以周邊會議主辦方的身份響應,與世界分享台灣經驗,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指出,台達基金會今年建構移動污染源監測網,讓民眾可透過手機即時了解特定區域的空氣品質狀況,他認為,該監測網有機會形成一股力量,創造政治壓力給政府,讓後者更積極做出氣候行動。
在全球關注下,英國政府大張旗鼓地舉辦COP26,外表看來眾星雲集、光鮮亮麗,可惜因疏於照顧勞工、高房價惹議、更忘了該藉此親近市民,往後檢討起來,真可謂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
「氣候危機不能成為削減勞工權利的藉口。」庫列爾說,面對能源轉型,社會上必須要有解決方案來處理勞工的健康、福利、員工保險、職涯教育等,即使勞工只是整個供應鏈中的一環,卻是重要的一環,公司和政府必須將勞工納入保護傘之下,確保在能源轉型之際,勞工不會被拋下。
童貝里說,COP26是失敗的,現在無法用最初陷入氣候危機的解決方式,處理目前氣候危機的問題,且COP已經淪為一個公關活動,COP不應該被稱為COP,而是應該被稱作全球北方漂綠盛典(Greenwash Festival),世界各國領導人目前還處於經濟成長及以技術解決問題的泡沫中,不過事實不會說謊,人們必須現在就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遷衝擊迫在眉睫,世界各國紛紛設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也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深入解析,目前全球碳排主要來自建築部門,2020年更有高達37%的碳排放來自住宅、建築業等直接或非直接的碳排放,具有相當的減排潛力。
差距到底有多大?若要滿足升溫不超過1.5度C的目標,各國在2030年必須多減280億噸二氧化碳。即便退而求其次地追求2度C目標,也還有130億噸的差距擺在那。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開頭便直言:「夠了!」人類不該再凌虐生物多樣性、不該用碳殺死我們自己、更不該如廁般地對待大自然,試圖激起各國領導人的氣候野望。面對這番義正嚴詞的刺激,各國首領是怎麼回應的?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5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