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也有「DNA」?eDNA 的發展不僅降低生態普查所需的時間及人力成本,也讓公民科學得以推廣,在生態系統受到人為氣候變遷衝擊的今天,eDNA成為生態保育的一大助力。
隨著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越來越夯,國際上與企業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指引架構與倡議也越來越多,在此帶大家一探究竟。
根據官方統計,COP15 的兩萬多名參與人士裡,有上千位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代表,遠高於以往任何一屆生物多樣性大會。然而,相較於近年來如火如荼進行的氣候行動,多數企業似乎還未準備好承擔「生態責任」~
這份框架的首要任務,便是替代上一份「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實踐2020年後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共計涵蓋23項的2030年短期行動目標,以及四項瞄準2050年的長期目標。
「30 x 30」目標,即2030年前,要保護全球30%的陸地跟海洋,特別受到本屆大會的支持與重視,並已寫入《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草案當中
由於海藻逐漸減少,導致海洋生態沙漠化的「磯燒」現象,其中一項原因,就是森林面積減少,使得流入海洋腐植土與二價鐵離子也隨之減少,進而影響海藻的發育。對此,「日本製鐵」使用含鐵成分高的爐渣製成「肥料」,投放到淺海,幫助海藻復育,成果頗為可觀。
荷蘭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表明,博物館身為國家的生態研究中心,會努力解決「任何人」對生物多樣性的疑問,協助對象當然也包括企業。不但與殼牌(Shell)、荷蘭皇家航空(KLM)合作,更打開深鎖的收藏櫃,與在地農友合作展開環境友善農業的研究,也以創新的方式,進行政治影響和青年教育。
憑藉創新的展覽及豐富的標本,荷蘭的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獲得歐洲年度博物館獎。其中設有八個展場,展示「地球」、「死亡」、「冰河時期」、「誘惑」、「早期人類」、「恐龍時代」、「生命」、「科學現場」等主題。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逐漸加劇,很多地方的氣候也開始出現變化,對氣溫、濕度敏感的動物被迫展開長征,遷移到更適合他們居住的地方,人類也會因此受到衝擊嗎?
有鑒於「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施行的成效,另一項針對全球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財務揭露(TNFD)將在2023年正式上路。這項新的倡議將幫助金融機構評估其對自然生態影響,並將資金用於支持而非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