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衛生紙需求持續增長,但以原生紙漿製成的衛生紙,對環境的危害不容小覷,包括砍伐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污染等。使用回收廢紙與替代原料,讓使用衛生紙成為更環保永續的選擇。
全球珊瑚礁生態最豐富的珊瑚大三角,印尼處於最中心,有「海中亞馬遜」之稱,甚至讓美國政府第四度同意讓其用更實際的保護自然作為來抵銷外債。這樣的作法究竟能不能拯救印尼的珊瑚呢?
聯合國第16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 16)2日在哥倫比亞落幕,會議達成歷史性成就,將成立原住民常設機構,並要求從生物遺傳資源獲利的企業須撥出一定比例的利潤回饋到新成立的卡利基金(Cali fund),以協助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發展。
編按:2024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UN Biodiversity Conference,CBD COP16)於10月21日至11月1日於哥倫比亞卡利市(Cali)舉辦。本次大會選擇伊尼里達花(Flor de Inírida,暫譯)作為代表及主視覺,象徵哥倫比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本文翻譯自《Mongabay》,介紹這種生長於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邊境的特有種植物代表的多重含義。
隨著全球減碳工作持續進行,第十六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 16)將決定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未來。這次會議於 10 月 21 日至 11 月 1 日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是繼 2022 年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 (KMGBF) 後的首場締約方會議。
生物多樣性資訊在台灣是新興且跨領域的學門,由於知識門檻高且缺乏相關人才培訓,要推動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並不容易。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流通及應用的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每年固定辦理工作坊培訓學員,也提供線上課程,讓更多學員逐步開放自己的生物資料,發揮更大的研究價值。
小米的復耕,不僅是因應極端氣候糧食危機的保護機制,也是原民部落傳統文化的復興,更是生態保育的一環。筆者在今年6月參與由綠色和平及屏東縣瑪家鄉深活共構共同舉辦的「部落豐收文化與生物多樣性倡議行動工作坊」,進一步了解到小米的多樣性及其與生態保育的關係。
隨著氣候變遷惡化,融化的高山冰川、消失的北極海冰、被野火燒掉的森林,以及海水淹沒的太平洋小島越來越多,一些過去被譽為獨特美景的自然景致日漸消失,人們想趁景觀還在時親眼見識的想法,讓「末日旅遊」開始興起,卻也讓這些原本就脆弱的景觀陷入更加窘困的局面。
環境也有「DNA」?eDNA 的發展不僅降低生態普查所需的時間及人力成本,也讓公民科學得以推廣,在生態系統受到人為氣候變遷衝擊的今天,eDNA成為生態保育的一大助力。
隨著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越來越夯,國際上與企業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指引架構與倡議也越來越多,在此帶大家一探究竟。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2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