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底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提出針對開發中國家的新氣候融資計畫,看似大有進展,其實早在10年前已開發國家就已承諾過,且至今實際給出的資金仍然嚴重不足。同時,一直採用貸款形式的氣候融資,反而讓開發中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氣候變遷下全球暖化加劇,近年夏季不斷創新高溫紀錄,伴隨著更加頻繁的野火肆虐,危及環境與人類生命安全。能否及時偵測與撲滅野火成為重要課題,有哪些科技能幫助我們即時偵測野火,他們的優缺點與未來展望又是什麼呢?
環境也有「DNA」?eDNA 的發展不僅降低生態普查所需的時間及人力成本,也讓公民科學得以推廣,在生態系統受到人為氣候變遷衝擊的今天,eDNA成為生態保育的一大助力。
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今年6月來勢洶洶的熱浪,被命名為Yago(西班牙語,男性名)[1]。隨著熱浪變得更加頻繁與強烈,致災程度不亞於颱風,各國政府不得不正視。有的國家透過為熱浪命名,希望讓民眾意識到熱浪不再只是一個偶發或反常的現象,而是應積極正視、預防及應對的天然災害。
建築物消耗全球能源占比超過40%,改善房屋的能源效率已刻不容緩,同時,為了因應極端氣候與淨零趨勢,許多科學家開始投入研究,希望能打造出更節能減碳的房屋,許多新型科技紛紛應運而生,包括能模擬天氣的巨型實驗室,以及可偵測耗能的熱成像衛星。
東馬來西亞與婆羅洲地區因氣候適合林木生長,林業與熱帶種植業十分興盛,卻也造成該地林木過度砍伐、植被流失等問題,近年當地開始意識到應進行保育、復育,除了政府,地區居民也與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希望再創生態榮景。
因人類濫伐及氣候變遷,野火發生機率增加,被稱為「地球之肺」的雨林正逐漸失去碳匯功能,亞馬遜雨林甚至在2016年後成為「碳排大戶」。地球其他地方的雨林也步上同樣的命運,許多組織開始提倡復育並保護次生林,但是,復育次生林的效果遠不及保護原生林來得好。
咖啡的品質、產量與氣候息息相關,隨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有專家警告對溫度、濕度敏感的咖啡將面臨減產,重創南美洲與非洲國家等咖啡出口大國的經濟。近年,對氣候更具適應性的咖啡品種羅布斯塔逐漸獲得青睞,它是否能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主力?
全球人口持續增加,氣候變遷讓人類賴以為生的糧食作物產量下降,甚至有些地區逐漸不適合耕種,糧食進口又容易受到戰爭、傳染病的衝擊。為了提供足夠的食物,海藻可能是個好選擇。
全球暖化讓熱帶氣旋風帶來更易致災的豪雨。研究指出,當氣溫升高3℃,可能使熱帶氣旋風降雨增加20%。美國氣候研究人員指出,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讓2022年伊恩颶風的極端降雨增加超過10%,也讓2017年重創德州的颶風哈維降雨激增15~38%,達到破紀錄的60英吋(約1.52公尺)。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6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