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利人的菜單上,Tuna不是鮪魚,而是鰻魚。鰻魚分布廣、易捕撈,是傳統毛利文化的重要食物之一。如今,紐西蘭特有種長鰭鰻(longfin eel)卻是氣候變遷下最脆弱的淡水魚類之一。一方面,鰻魚幾乎無法人工繁殖,全靠捕撈野生幼鰻;另一方面,過度捕撈、河川污染、水壩阻隔遷徙、氣候變遷也增加了生存難度。
氣候越來越溫暖,原本常見於炎熱地區的閃電,現在也頻頻光顧北極。北極的閃電不只可能引發森林大火,還可能燒進地下含碳量極高的極地土壤,不過科學家也發現,閃電或許也有「清除甲烷」的本事。
今年7月,南台灣受豪雨重創,除了大量民宅,也有不少古蹟損害,台南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的剪黏掉落、牌樓倒塌;嘉義的「嘉義舊監獄」受損;澎湖的天后宮室內嚴重漏水,讓極端天氣下的古蹟保存問題浮上檯面。不只台灣,國際上也有許多世界遺產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面臨著毀損、消失的危機。
當氣溫飆破40℃,連出遊都讓人意興闌珊,不少城市開始推出夜間行程,吸引觀光人潮。夜間旅遊(noctourism),指夜間的各種旅遊活動,從娛樂表演、景點導覽到生態旅遊等,成為全球暖化下的旅遊新趨勢。豪華旅遊公司Wayfairer Travel 指出,2024年夜間行程需求成長了25%;國家地理雜誌則表示,夜間旅遊將在2025年徹底改變夜貓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氣候變遷加上高度都市化,巴西城市中的蠍子快速繁殖,每年通報的螫傷案超過20萬件。其中,小孩、長輩是最危險的族群。專家呼籲從日常預防做起,醫療單位目前靠血清來救命,政府則開始推動防治措施。
夏季似乎變得越來越長,日本許多企業開始提倡,一年不再只有四季,應該在夏、秋之際新增「猛暑」,改成一年五季。「猛暑日」是日本氣象廳在2007年新增的預報用語,意指當日最高氣溫超過35℃,民眾需要留意中暑,原本應該是新概念,現在卻成了夏季的常態。光是今(2025)年8月,東京都的猛暑日就達到18天,更一度連續10天出現「猛暑日」,刷新最長的連續紀錄。回顧日本過去8月最高平均氣溫,1975年到2003年間還會在30℃以下,但這5年都落在31.6-34.4℃,足見近年日本夏季有多炎熱。
在台灣,大家都是吃米長大的,但是我們很少會關注稻米中的砷含量。水稻栽種過程中會吸收土壤中的砷,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全球暖化下,稻米中的砷含量可能會變得比以往還要多。另有抽驗調查發現,美國市售米的砷濃度高於嬰幼兒建議上限值,引發關注。
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平均海拔僅2公尺,近95%的國土有機率在本世紀末以前被海水淹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氣候變遷沉沒的國家。提早準備,吐瓦魯宣布將成立全球第一個「數位國家」;同時,澳洲與吐瓦魯於2023年底簽訂《好鄰聯盟協定》,推出全球第一個氣候簽證。目前已有超過八成的吐瓦魯公民申請,凸顯居民對氣候變遷搬遷的迫切需求。吐瓦魯的遭遇,會是全球未來的第一個氣候災難預告片嗎?
氣候災難一再重創全球經濟,本就財務困窘的國家更是深受其害。然而,傳統風險評估模型難以呈現各國面對氣候衝擊的真實處境。為此,美國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推出「氣候融資脆弱指數」(CliF-VI),將債務、儲備、治理能力等列入評估,更貼近國家因應氣候風險的真實能力。根據這份指數,全球有超過20億人居住在氣候「紅區」,其中有許多非洲國家的高風險多因債台高築,賽普勒斯及烏克蘭則因地震與戰爭名列其中。
近幾年台灣的音樂活動蓬勃發展,戶外音樂祭遍地開花,吸引許多樂迷一同參與。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來參一腳,2024年原訂在台南舉行的浪人祭因颱風侵襲而部分取消;前年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匹茲堡的戶外演唱會上,更有17人因熱傷害送醫,顯示氣候危機已成為主辦方、樂團和觀眾不可迴避的挑戰。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