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塑膠袋到吸管,從政府到企業都推出減塑計畫。今年度的英文年度代表字,正是「一次性使用」!
正當深澳電廠在台灣引發燃煤之爭,國際大咖金主卻跟煤電廠說拜拜!全球第二大保險集團安聯宣布2040年完全「脫煤」,還要加碼投資綠能。台灣呢?
共享風盛行,連汽車都可以共享。這不是Uber,而是德國的汽車共享服務,隨用隨停,以分計費,活像是汽車版的YouBike。德國人怎麼做?台灣可以嗎?
全球第一遭將氣候變遷搬上法庭辯論,因為舊金山市控告石油公司是溫室效應的元兇。雪佛龍首度公開承認溫室效應的存在,但卻說罪魁禍首不是自己而另有他人。那會是誰呢?
喝茶也能減塑?業界使用塑膠材質來密封茶包,雖然量小但仍是聚沙成塔。英國超商宣佈將改採生物可分解包裝,一年省下150噸的塑膠。同樣愛喝茶的台灣,有沒有企業要跟進呢?
「我們在雲林堆肥場做生物可分解袋的堆肥,做成的肥料再拿去種樹,」里仁副總經理韓敬白解釋,「有些人嫌麻煩,但我們希望消費者不要以方便為導向,可以送回來和我們一起把這樣的循環做起來。」
「遠眺是香港夜景,近看腳下都是垃圾,」律師彭凱恩從北京搬回香港,住在環境優美的小島馬灣,但是沙灘上卻充滿垃圾。她開始自己做淨灘,投身環保的念頭逐漸萌芽。
想像一下,高屏兩縣市忽然從台灣斷裂出去漂在海上,會是多麼驚悚的畫面!這正是七月發生在南極的真實狀況。
雖然德國與美國的狀況跟台灣不盡相同,但是從高汙染的黑煤變成乾淨的綠能,從破壞生態到友善地球,這說明了經濟與永續發展,不必然是毫無交集的平行線。
大潤發七月將全面停止販售購物用塑膠袋,預估每年可減少730萬個塑膠袋的用量,相當於34000棵綠樹一年的減碳量,比一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減碳效益還多。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