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聯合國氣候會議,經常對工業部門去碳化帶來影響。如2015年的COP21,便直接刺激綠電市場蓬勃發展。 而去年的COP26,不僅創造低碳原物料的嶄新市場,英、美兩國還提出「格拉斯哥突破議程」(Glasgow Breakthroughs Agenda) ,集結40多國及多個國際組織共同投入電力、零排放車輛、鋼鐵、氫能、農業等低碳解方。
大規模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抑制增溫於1.5度以下的必備措施。依據IPCC分析,全球若於2050要達成淨零排放,能源密集度必須較今日減少55%以上,平均換算下來,每年進步幅度要有2.6%才夠。
機會與風險通常緊密相連,除了上篇文章所提到的種種風險之外,淨零轉型的過程事實上也會為台灣帶來不少新的機會,尤其各國正如火如荼朝碳中和目標前進,台灣更應盡速規劃長遠且具野心的目標和政策。於此,本文將簡介台灣能源、產業、交通三大部門在「向零競逐」的過程中,將存在哪些變革和機會。
台大風險中心於四月發表《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報告書,盤點「氣候風險」、「經濟與轉型風險」與「氣候變遷衍生之系統風險」三大面向,期望以此掌握整體現況,建立清楚的氣候治理路徑。
綠色新政說到底,是白日夢或是可及的夢想?近年各國政府、城市、企業到民眾,對於因應氣候意識及呼聲都非常高,綠色新政掀起了社會的波瀾,美國政府的下一步必然帶給自身及國際上的震撼。
綜合《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的分析,電力部門中最關鍵乃是如何讓再生能源占比由今日的25%,於2050年時迅速成長至77%以上,甚至達到百分百。
儘管各方認為化石燃料補貼有助減輕窮人負擔,但IMF研究全球燃料補貼43%由前1/4的富有階級享有,佔所得分配最後1/4的人僅享有7%。若能以「環境稅」取代所得稅,每1%的賦稅額度轉移,可增加0.6%至2.3%的GDP。
台灣不論在永續發展指標涵蓋類別或是綠色國民所得帳估算方法,均待改善。例如綠色國民所得帳上未涵蓋重金屬等有害空氣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將導致環境質損的低估。
台灣在氣候變遷政策的主管機關,應該珍惜台灣民眾的氣候變遷意識,並以此為基礎,提出更健全的政策。且在這個二次衰退的陰影、福島核災、新型態的多邊貿易協定等重要政經事件匯流之時,其亦提供了嶄新的機會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修正既有台灣氣候政策的不足,找出真正的抗暖化之路。
當地球進入70億人的這個時刻,也是我們生活在這島上的 2300萬人,思考該如何留下台灣的安全生存空間,重新定義「成長」,避免失控的進步的關鍵時刻。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