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談判始終裹足不前的真正阻礙不是技術性質的方法論,而是在於國際社會觀念上對於「責任分配」的僵固思考。
無論南北貧富,各國的自私與本位主義一次又一次的在歷年聯合國氣候會議上顯露無遺。由此而生的談判立場殊異如果遲遲未能找出折衷的交集點。
喬治亞州立大學 John S. Duffield 教授來台短期參訪,其研究領域為能源安全與能源政策,此文章簡要分析台灣能源問題與政策困境。
空前嚴重的旱災與史無前例的暴風都在這一年襲擊了美國。此外,非洲、東南亞,甚至是相當置身環保政策的歐洲,也均因各種極端氣候災變而導致財物損失及民眾傷亡。當異常氣候似乎漸漸發展為常態,蔓延於全球之際,為何國際社會因應相關災變的態度和行動卻是「處變不驚」?進入尾聲的COP18迄今竟然沒有任何實質進展!
地球生態本身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複雜度與牽連性遠超過人類目前的知識所及。因此,表面上或短期間看似與環境不相關的問題,經常都會在一段時間後浮現,而那時的結果也往往是難以收拾或控制的。
國際社會需要更多務實的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與資源的談判。可惜的是,在今年德班會議結束前,能夠緩解氣候變遷各項災變的問題依舊還未被各國代表開始研議或討論。
在強調效用、競爭與獲利的經濟學原則下,受援國漸漸喪失自給自足的糧食取得能力,並且更加仰賴境外糧食的進口。這樣的國際援助宛如是讓接受援助的發展中國家飲鴆止渴,非但無法助其解決棘手的飢荒問題,反而因為國際組織的介入和干預,使之承受更為嚴峻的發展壓力。
在顧及消費者權益之餘,我們應該思考這起危機事件背後所反映的「價值衝突」現象。業者以回收紙類為原料,生產食品包裝之相關盒袋,其實是節省資源與承擔環保責任的行為表現。
近半年來國際市場上的糧價攀升已引起各方關注,影響所及不亞於2006年到2008年的全球性糧食危機。依目前情勢來看,糧食危機大概是繼氣候變遷後,另一個國際安全必須思索的嚴峻課題。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所以失敗,主因在於未尊重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以致最後協定文本共識不足,僅能在少數國家間形成模稜兩可的道德性呼籲。2010年坎昆會議的東道國必須以此為鑑,勿再重轁覆轍。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590